•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著名漢學家馬克林接受環球時報專訪:中國的穩定性,很多國家都欠缺

2022-06-22 17:3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記者 于金翠】編者的話:“馬克林教授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2014年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演講時專門提到的這位國際友人,是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和世界知名的漢學家。今年83歲的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1964年從康橋大學畢業後來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執教,並從中國戲劇等領域著手深入研究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在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他潛心研究中國,長期關注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關係等話題。馬克林不僅走訪中國近70次,還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院校執教,他寫的《變化中的中國》《中國少數民族與全球化》等著作幫助澳大利亞民眾了解了真實的中國。近日,這位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儘管那些“不願被中國超越的大國”仍會故意設置障礙,但日趨強大的中國不會再像從前那樣被推來搡去。他堅信中國及中國人民擁有美好的未來——實現“中國夢”,繼續走在繁榮之路上。

  為中澳人民相知相親搭建橋梁

  環球時報:2014年9月,您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兩個月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澳大利亞期間,專門談到您對中澳關係發展作出的貢獻,您還記得當時的感受嗎?

  馬克林:是的。2014年11月17日,中國領導人在堪培拉議會大廈發表演講時我也受邀出席。習近平主席當時説:“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摯熱情,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梁……我要對你及眾多澳大利亞人士為中澳友好作出的貢獻,表示誠摯的謝意!”為兩國人民之間的良好關係作出貢獻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能成為“澳中人民之間的橋梁”讓我非常高興和自豪。中國領導人的講話讓我很受鼓舞,我希望為澳中友誼作出更大貢獻。

  環球時報:您第一次來中國是什麼時候?

  馬克林: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64年8月到1966年9月。當時澳中兩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我當時被北京外國語學院(後改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聘為外國專家。我在澳大利亞的雪梨出生、長大,上世紀60年代初,我先去英國康橋大學讀碩士。畢業後剛到北京時,我覺得一切都極其陌生。我和妻子愛麗絲(她2021年6月過世了)住在友誼賓館,我們的長子斯蒂芬1965年2月在北京出生,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個澳大利亞公民。在中國做專家的這段時間,我在校內外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也交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朋友。

  環球時報:過去幾十年,您來過中國近70次。每次來中國,您最深的感受是什麼?中國的哪些變化讓您至今記憶猶新?

  馬克林:是的,我喜歡來中國,這裡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家,它給我的感覺總是正面的,每次見到中國朋友都很高興。2017年,我來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2018年,我到新疆考察,還帶著澳中友協的朋友走訪廣西和貴州,了解侗族和苗族文化。我最近一次走訪中國是在2019年底,當時有一些教學和會議任務。此外,我還帶我的兩個孫子去了上海,還抽時間去了安徽黃山和福建武夷山。這些地方都很吸引人,黃山和武夷山的風景太美了。

  從1964年我第一次到中國到2019年那次中國行,55年來,我目睹中國發生巨大變化。在中國,我交了很多的朋友,現在與幾所大學也保持著友好聯繫,特別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就中國而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首先,中國經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標準都很好;其次,中國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很發達,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超級棒的高鐵系統;第三,體現在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上,人們對生活的態度顯得更加自信,也更加自由。

  環球時報:為什麼您常説“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很難在過去一個世紀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馬克林: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把整個國家凝聚在一起,給中國帶來穩定。而這樣的穩定性是很多國家所欠缺的。我認為,執政黨的這種領導力,成為中國在經濟、外交、科技等領域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否則,中國無法在過去一百年間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能羞辱中國的時代已徹底結束

  環球時報:您走訪過中國的一些偏遠地區,現在是否仍在關注這些地區的發展變化?

  馬克林:是的。就我在中國所見,即使是遠離東部沿海的地區也有了巨大的發展,我不再擔心偏遠地區的民眾會嚴重缺乏衣食水等日常必需品。當年的貧困地區,正逐步發生改變,並將實現進一步發展。

  此外,我也很關心中國各地的環境治理。我注意到一些新的數據顯示,中國一些過去污染嚴重的城市已不再排名那麼靠前。印度的環境污染程度已比中國嚴重得多。儘管如此,我認為,中國仍會加大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我知道政府已做了很多工作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還會做得更多。

  環球時報:正如您所關注的,無論是消除絕對貧困還是治理環境問題,包括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産黨都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從一個西方國家學者的視角,對此,您有哪些關注?

  馬克林:確實如此,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不僅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中國同樣做得非常突出的還有提高識字率、提高健康標準、降低孕産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等方面。與曾經處於類似發展水準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已經做得非常好。在我看來,這是傑出的成就。至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非常低。雖然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防疫舉措説三道四,但我認為,中國的記錄很好,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所持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環球時報:隨著您對中國了解的深入,您曾説很難認同西方媒體的相關宣傳,因為那些報道通常是基於“都是中國的錯”這一假設。在您看來,西方媒體為什麼故意要把中國妖魔化?

  馬克林:我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敵意感到震驚。好記者確實是有,但對中國的妖魔化太普遍了,這對發展彼此關係非常不利。我認為原因可能主要與政治有關。事實上,過去幾年間,西方對中國的了解變得非常糟糕,包括澳大利亞,這主要是由於西方不能接受中國崛起這一事實。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一直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其價值觀、政府系統、經濟模式和科技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所有人都應該效倣它們。但現在,中國的崛起似乎對西方霸權構成了挑戰,不再像從前那樣被推來搡去了。能夠羞辱中國的時代已徹底結束了。

  環球時報:您剛才提到,上次走訪新疆是在2018年。在您看來,過去10年新疆發生的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一些西方國家借所謂新疆問題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會成功嗎?

  馬克林:我曾多次走訪新疆,對維吾爾族的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我對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當地的基礎設施、經濟和社會發展都發生巨大變化印象深刻。我對那些妖魔化中國少數民族政策的各種説法深表懷疑,而且絕對反對那些誣稱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的説法。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國務卿蓬佩奧、拜登政府時期的國務卿布林肯都發表過這樣徹頭徹尾的謊言。他們的這些言論,對中國在西方國家民眾中的形象造成很大損害。

  打“新疆牌”能成功遏制中國的發展嗎?直接地説,不能,因為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太強大了。另外,大多數國家都不認同他們的説法,包括大多數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這一點很重要。

  環球時報:您對中國未來的和平崛起與發展有何設想?

  馬克林:我預測並堅信中國及中國人民擁有美好的未來——實現“中國夢”,繼續走在繁榮之路上。當然,除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也在面對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根據過去的經驗,我認為中國人民在發展的道路上,能夠克服這些困難,也能跨越那些“不願被中國超越的大國”故意設置的障礙。我真心希望中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

  與中國搞好關係符合澳大利亞利益

  環球時報:過去十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您如何評價中國這些年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的發展?

  馬克林:2012年以來的十年,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儘管目前有疫情帶來的影響,以及美國因擔心失去世界霸權地位而刻意壓制中國的崛起,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勢頭。

  我認為,儘管世界形勢變得更為緊張,但中國仍繼續其上升之勢。我特別想説明的是,過去幾十年間,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和經濟實力對比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總的形勢對中國有利。

  環球時報:在美國因素的影響下,澳大利亞過去幾年的對華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改善同中國的關係,您想對澳大利亞新政府説些什麼?

  馬克林: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以來,澳中在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可以説遍地開花,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直到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澳中關係2014年達到高潮,雙方決定把兩國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此後,兩國還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

  這幾年,澳大利亞對美國過度依賴等因素導致澳中兩國關係出現惡化。我認為,前總理莫裏森和其政府內的一些高級外交官做的都不好,他們在與中國等國打交道時採取了沒有必要且過分粗暴的態度。澳大利亞與美國、英國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後,取消了與法國的武器採購合同,轉而承諾從美國和英國購買核動力潛艇。澳大利亞因此回到了一個早已過去且人們都不願再度經歷的時代,即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起的世界體系,特別是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具有排他性的過度軍事接觸的時期。

  阿爾巴內塞政府上臺後,澳中關係會得到改善嗎?我當然希望如此。目前存在的一些負面跡象顯示,工黨的政策在許多方面與莫裏森政府的政策相似。然而也有一些積極信號。在我看來,阿爾巴內塞政府的外交團隊不搞“傳聲筒”外交,在對華政策上,也不太會發表自以為是的聲明。我們必須拭目以待。我並不期待情況能立刻發生變化,但我確實認為未來幾個月關係會有所改善。我對中長期的澳中關係感到樂觀。貿易對兩國來説仍然極其重要。與中國搞好關係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

[責任編輯:竇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