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背靠祖國,優勢凸顯活力無限(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

2022-06-21 14: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隨著近期一系列試飛、演練等準備工作完成,經過6年建設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預計在今年投入使用。這座于24年前搬至大嶼山赤鱲角的新機場,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後一次次騰飛,又將與香港一起實現新的飛躍。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併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有著許多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特別是這些年國家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不竭動力、廣闊空間。”

  回歸25年來,香港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競爭優勢持續鞏固,經濟社會繁榮穩定。

  經濟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

  “我們對面就是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旁邊是新的航廈,這一側還要建酒店和商業綜合體。”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拿出一張規劃圖,盤點那些即將落成的項目。他介紹,三跑道系統項目工程除了要新建一條跑道外,還包括新行李處理系統以及相關交通配套設施等,“相當於在已經運作的機場旁再建一座新的機場”。

  香港地理位置優越,5小時飛行航程範圍可覆蓋全球逾半人口。在香港經濟發展過程中,機場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1998年7月,擁有兩條跑道的赤鱲角機場正式啟用,取代了只有一條跑道的啟德機場。短短20多年時間,香港新機場的容量就趨近飽和。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國際機場的年客運量約為7500萬人次,位居全球前列;年航空貨運量超過500萬噸,位列全球第一。

  香港國際機場的亮眼成績,是回歸25年來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

  ——25年來,香港經濟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1997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為1.37萬億港元,2021年為2.86萬億港元,年均實質增長2.7%。截至2022年5月,香港特區財政儲備從回歸之初的3700億港元增長到9000多億港元,外匯儲備從回歸之初的800多億美元增長到4650億美元。

  ——25年來,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的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研究機構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總排名常年居全球第三位。截至2022年4月,香港銀行港元存款總額比回歸之初增長3.7倍,股市市值比回歸之初增長7倍,2021年度債券總發行額是1997年的20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0年,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以集裝箱吞吐量計算,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九。

  ——25年來,香港産業優勢不斷鞏固和發展。貿易及物流、旅遊、金融、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大支柱産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四大産業增加值共佔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的56.4%,吸納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45.3%。香港還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及創意、創新及科技、檢測認證、環保等新興産業。

  “一國兩制”是香港發展最大優勢

  香港過去的成功、現在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家的快速發展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機遇。背靠祖國,是香港保持繁榮的最大底氣。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表示,回歸祖國以來,香港金融體系始終保持穩健,“這得益於香港審慎的政策與健全的監管,更得益於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

  ——在中央支援下,香港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截至2022年1月,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餘額增長至11135億元人民幣,佔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處理全球約76%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

  ——在中央支援下,香港資本市場持續做大做強。截至2022年4月,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達1370家,佔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53.3%,市值37.6萬億港元,佔港股總市值77.7%;2021年滬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200.79億港元及216.3億港元;香港交易所2021年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總額422.97億美元,居全球第四位,其中新上市內地企業集資額佔總額98%。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一國兩制”是香港發展的最大優勢。

  “‘一國兩制’為香港創造了獨特的營商優勢。”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蔣學禮表示,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成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保持著低稅率的簡單稅制,對企業非常有吸引力。

  截至2021年底,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的內地和海外企業總數達9049家,創歷史新高,其中,1457家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去年我們共幫助333家公司在香港成立或擴充業務,其中186家公司由於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而選擇投資香港。”蔣學禮説,一方面,香港可以為內地企業提供法律、融資等服務,協助它們“走出去”;另一方面,香港還可以將國際投資機構和企業“引進來”,讓他們充分用好大灣區的資源,在亞洲乃至世界市場取得更好發展。

  積極把握國家發展新機遇

  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始終全力支援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結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全力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未來擘畫了光明前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向縱深推進,香港迎來新的機遇。

  近些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在持續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方面發力。在余偉文看來,隨著國家經濟體量持續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和儲備方面的需求將大大增加,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將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人民幣國際化水準提高,持有人民幣資産的投資者越多,就越需要一個繁榮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余偉文説,香港金融管理局正研究推出多項措施,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渠道和工具,讓人民幣能更好地在離岸市場迴圈流轉,發揮好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作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擁有相對成熟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優質的專業服務、完備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面對參與國內國際雙迴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機遇,發展區域智慧財産權貿易中心正當其時。

  “香港是一處朝氣無限又充滿創意的地方,為企業家提供一個自由及公平的營商環境,並且給予智慧財産權一切所需的法律保護。”香港智慧財産權署署長黃福來表示,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支援香港建設區域智慧財産權貿易中心,就要繼續優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促進智慧財産權貿易能力的提升,更要用好香港的獨特優勢,協助大灣區及內地企業打入國際市場,同時便利海外投資者在內地發展。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這正是我們多年來努力的方向。”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表示,在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方面,香港一直處在世界前列。在2021國際仲裁調查中,有50%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受訪者表示會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排名全球第三。

  鄭若驊表示,在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在國際法律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在人才培養、法律服務等方面大有可為。

  香江之畔,天高海闊。站在新的起點上,香港正迎來再創輝煌的大好機遇。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東方明珠”必將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1日 02 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