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雲南篇)

2022-06-21 09:1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彩雲之南,風和日麗,千山凝碧,萬物勃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雲南考察調研,多次給雲南幹部群眾回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雲南各族幹部群眾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雲南發展擘畫藍圖、指引方向。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雲南各族兒女勇挑重擔,苦幹實幹,紮實推進高品質跨越式發展,奮力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

  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巍巍高黎貢,迢迢獨龍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幾年來樓更多了、車更多了、賓館飯店更多了。

  55歲的子世應正在快遞收發點忙活,每天他從縣城運來100多個快遞包裹,“網購收件越來越方便,這裡的蜂蜜、獨龍毯等特色産品也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

  2014年元旦前夕,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幹部群眾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報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消息。2018年,獨龍江鄉6個行政村整體脫貧,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2019年,鄉親們又委託鄉黨委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這一喜訊。總書記兩次都回了信,勉勵鄉親們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2020年1月在雲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獨龍江鄉以前一場大雪封山半年,現在高黎貢山隧道貫通了,還接入了南方大電網,用上了5G信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老縣長”高德榮説,感謝黨中央,讓獨龍族實現了與全國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

  通過紮實開展精準扶貧,2020年底,雲南民族地區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體脫貧。

  雲南是擁有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一直十分關心。

  魯甸地處滇、川、黔三省接合部,居住著14個民族。2014年8月,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牽掛災區群眾生活和災後恢復重建,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19日一路顛簸來到這裡,在甘家寨受災群眾異地過渡安置點察看了臨時黨支部、警務室、消防室,接連走進5個帳篷看望群眾,噓寒問暖,詳細了解群眾生活保障情況。

  “進到我家帳篷後,總書記仔細問了吃飯、補助、收入情況,還摸了摸棉被,問暖和不暖和。”回憶起7年多前溫暖的一幕,年近八旬的鄒體富老兩口一臉幸福,“如今我們住進了新建的房屋,舒心又方便;醫院、學校走不遠就到,生活越過越幸福!”

  青山環抱、溪水潺潺,走進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司莫拉”在佤語中意為幸福的地方。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司莫拉佤族村,了解鄉村振興和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情況。

  “總書記在這個院子裏和我們一家一起製作大米粑粑,了解我們家的脫貧情況。”回憶起當時總書記在家裏的場景,李發順依然激動。聽了李發順一家的脫貧故事,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説,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鄉村振興,得用好村裏的山水和文化。”清水鄉副鄉長趙家清説。2020年6月,中寨黨支部創辦“騰衝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遊專業合作社”,趙家清帶頭把400多平方米土地騰出來流轉給合作社辦農家樂。看到收益,村民們紛紛以宅基地、房屋、自留地等資源,通過股權方式入社,合作社兩年來累計分紅超過17萬元。

  除了鄉村文旅,村裏還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種植,生態養殖等,越來越多的鄉親回到司莫拉,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生活越過越好。

  “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雲南幹部群眾牢記在心。

  割蜜、搖蜜、裝蜜……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蜂農也像蜜蜂一樣忙碌著。

  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總書記的回信讓邊疆村寨又一次沸騰了。

  “總書記在信中叮囑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73歲的班洪村老支書胡德學介紹,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指導下,村裏成立合作社,全村294戶合作社成員抱團發展,蜂蜜産量大大提升,“不愁銷,東方航空公司集中採購。今年全村養殖蜜蜂1200箱,預計産值超過80萬元。”

  蒼洱之間的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是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地方。這個白族聚居村,和回族聚居村南五里橋村結成了“親家”。在白族傳統節日裏,南五里橋村的村民也來一同過節;南五里橋村辦美食街,給古生村村民提供大批就業崗位。南五里橋村支書馬武超指著村委會裏一塊寫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匾額説:“這是古生村送來的,我們也送了一塊一樣的給他們。我們都記著總書記的話呢,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4%,高於全省平均水準。目前全省共創建11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市)、3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市)、51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雲南各民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和當地幹部一起“立此存照”,“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他囑咐當地幹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如今,古生村湖濱,一塊大青石上醒目地鐫刻著“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也鐫刻在了當地幹部群眾心中。

  洱海邊,古生村村民李德昌腳步輕快,腳下是蜿蜒曲折的生態廊道。作為洱海沿岸最重要的生態緩衝區,129公里環湖生態廊道的建成,為蒼洱之間再添亮麗風景。“生態廊道不僅隔離了污染,還給了我們一個水清岸綠的親水空間。”李德昌説。

  不遠處,陽溪穿村而過,為洱海注入涓涓清流。近幾年,經過河底清淤及生態修復、沿河農田低污染水處理,陽溪流入洱海的水愈加清澈。“洱海現在越來越清,也越來越美了。”李德昌説。

  環湖截污、生態搬遷、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7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洱海水質總體保持優良水準。

  同樣讓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還有滇池。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濕地,聽取雲南省和昆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總體情況彙報,察看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滇池保護治理和水質改善情況,強調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新運糧河畔,綠樹成蔭,美景如畫。作為入滇主要河流之一,這條河曾經污染嚴重。近年來,昆明市在滇池流域推行生態補償機制,通過量化考核倒逼河道治理。昆明市五華區建立面山山洪攔截系統、實施“雙層河道”建設工程,新運糧河水質明顯改善。2018年五華區向昆明市繳納生態補償金3935.6萬元,2020年降到1205.7萬元。

  海菜花淩波曼舞,珍稀鳥類彩鹮再現滇池。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並持續企穩向好。“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實行水質目標與污染削減目標雙管理,滇池水生態修復迎來重要窗口期。”滇池管理局局長陳凈介紹,通過生態建設和修復,滇池湖濱建成環湖生態帶6.29萬畝,湖濱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正逐步恢復,為滇池構建起生態屏障。

  “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雲南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馬永福介紹,圍繞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雲南深入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以長江為重點的六大水系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8個標誌性戰役,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九大高原湖泊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轉變。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雲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講話中指出。

  在雲南省林草局監測團隊最新拍到的畫面中,北移象群已經回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途中新生的小象已經可以自主覓食,個頭也長高了不少。今年1月,象群再添1頭新生小象。近30年來,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80余頭增長至如今的300頭左右。

  目前,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實施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出臺全國第一部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建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品質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65.04%,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産發電,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希望統籌推進白鶴灘水電站後續各項工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雲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綠色低碳産業。雲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發展改革委主任岳修虎介紹,隨著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陸續投産發電,雲南綠色能源裝機佔比、綠色能源發電量佔比、清潔能源交易電量佔比、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四項指標全國領先,綠色能源已成為雲南第一大支柱産業。

  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指出,希望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強調雲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加快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步伐。

  6月7日,大瑞(大理至瑞麗)鐵路大保段3座新建客運站房建設完工,開始進行靜態驗收工作,這標誌著中緬鐵路國際大通道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邊境城市保山將結束不通火車的歷史。

  “互聯互通,重點是完善路網交通設施。”雲南省鐵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羅銦介紹,截至“十三五”末,雲南鐵路營運里程達474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105公里,雲南“八齣省、五齣境”的鐵路骨架網基本成形。

  2021年12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頻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作為中老鐵路首趟客運列車的值乘司機,胡堅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如今,胡堅已經順利完成86次中老鐵路客運任務。截至今年6月2日,中老鐵路累計完成旅客發送量327萬人次,發送貨物403萬噸,國際貨運貨值逾60億元。

  今年2月16日,雲南印發《中老鐵路沿線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樞紐建設、沿線産業開發、市場主體培育4項行動,先期謀劃50個具體支撐項目,總投資882億元以上,驅動雲南開放發展新引擎。

  中老鐵路正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未來從中老鐵路正線延伸到廠區的鐵路專用線建成後,原材料將通過鐵路直接進廠,運輸成本一噸就能節約20元。”玉溪市仙福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智昆充滿期待。

  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引領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邊陲雲南逐漸成為對外開放前沿。

  單人出行自動駕駛車、無人駕駛智慧農業機器人、柔性機器人協同智造系統……大理白族自治州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組建的工業級5G創新應用(大理)研究院內,各種工業級5G技術産品紛紛亮相。在相隔不遠的大理州祥雲縣,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也于日前開工建設。

  兩家高新技術企業看重的,正是雲南獨特的區位優勢。“我們將立足工業級5G技術,致力形成以大理為技術應用示範區、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張大霖博士説。

  截至2021年,雲南累計與9個國家搭建12個多邊雙邊合作機制;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國際大通道建設紮實推進;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外貿進出口3143.8億元,同比增長16.8%,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引領的多層次開放平臺體系帶動全省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

  5月下旬,昆明市開始託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磨憨鎮,磨憨口岸與寮國口岸對接,是中老兩國唯一的國家級一類口岸。昆明由此成為國際口岸城市,將有效發揮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昆明經開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四區”的政策疊加優勢,以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大貿易、大貿易帶動大産業。這場跨越600多公里的“雙向奔赴”,正是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次創新實踐。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的重要指示,雲南紮實推進産業強省建設,剛出臺的“産業強省三年行動”,錨定現代農業、綠色鋁、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物流等産業,明確以綠色化、數字化和智慧化為方向,突出綠色低碳轉型,將産業發展與培育市場主體、改善營商環境一體推進。

  總投資多少,年度完成投資多少……今年2月25日上午,雲南省委、省政府召開一季度重大産業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各地市打破行政排序,按2022年計劃完成投資數額排序彙報進展情況。省委每季度聽取各州市項目開工情況彙報,激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産業。

  雲南在廣大基層幹部中大力推進作風建設、效能革命,黨政領導深入一線解決問題,力爭讓每項工作都實起來、落下去。今年一季度,雲南省新開工重大産業項目1343個,總投資336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643億元。

  “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雲南發展的總遵循、總指引,埋頭苦幹,勇毅前行!”雲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讓雲南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更深入,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成效更顯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地位更凸顯,確保雲南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本報記者張帆、徐元鋒、楊文明、李茂穎、葉傳增、沈靖然)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1日 01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