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國“糧”策:節糧減損 共同耕耘“無形良田”

2022-06-20 09:41: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五月人忙、夏收在望,麥浪翻滾間又一隴隴糧食填滿糧倉、擺上餐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把飯碗抓得牢、端得穩,不僅要以糧食增産進行開源,更要以糧食減損進行節流。全社會以“節流”之姿共同耕耘“無形良田”,以糧食減損、遏制浪費保障糧食安全。

  以科技解決資源浪費是我們推進糧食減損的必要手段。科技創新與發展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可以有效保障糧食、果蔬等農産品在儲運中保持良好品質。以糧食為例,我國先後攻克了一系列糧食貯存技術問題,破解了高大糧倉的儲糧難題,使陳化糧率從15%降到0%,糧食收儲運效率提高40%以上,收儲環節損失率降低到5%左右,直接經濟效益達290多億元。

  在生産加工過程中,我國採用了精準加工與綜合利用相結合的模式,減少資源損耗。再以糧食為例,精準加工不僅減少了糧食過度加工引起的營養損失,同時提高了精米率,實現從良田到餐桌的食品減損。研究表明,採用精準加工模式可使大米加工能耗降低15%,原糧損失減少15%,加工用水減少40%以上。

  目前,我國年産相當數量的稻糠、玉米芯、蔗渣等加工副産物,充分利用這些副産物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用於飼料、果膠、蛋白質的生産,可大幅減少副産物的損失浪費。這一切正是基於我們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用科技守護每一顆糧、節約每一粒米,使我們的飯碗穩穩端在自己手裏。

  增強全民糧食安全意識,加強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節約糧食意識同樣十分重要。我國于202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手段嚴懲食品浪費之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光碟行動”等反食品浪費宣傳教育行動的推廣,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消費導向和消費理念,避免鋪張浪費。而倡導“垃圾分類”,將廚余垃圾有針對性回收,對餐廚垃圾做飼料化和生物處理,開發飼料以及沼氣能源,也可以實現餐廚垃圾的減容減量及資源高效利用。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以敬畏之心面對一蔬一飯,以科技力量守衛一籽一粟。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推動食品全産業鏈減損,是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守護糧食安全義不容辭的職責。(央廣網特約評論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系主任宋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