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穩供保産 大國有何“糧”策?

2022-06-19 20:00:00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字號

  倉廩實,天下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是發展農業的首要任務。

  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國際局勢對全球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市場和貿易的影響繼續發酵,確保糧食産量平穩增長,端穩中國飯碗,顯得尤為重要。

  穩農耕生産 多措並舉降低疫情影響

  今年以來,疫情防控形式嚴峻複雜,部分地區遭遇疫情的反覆,對農業生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國各級政府精準施策,致力於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耕生産,力爭把疫情防控對農業生産的影響降到最低。

  3月20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做好當前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紮實做好農産品穩産保供,進一步落實措施、壓實責任,全力抓好春耕生産。組織好農資和畜禽飼料調劑調運,嚴禁隨意設卡攔截、斷路封路,確保農用物資運輸暢通。

  今年春耕時期,吉林省受疫情困擾,不少農民滯留城市,無法參與春耕生産。為有效解決疫情防控期間交通不暢的難點問題,吉林省多部門聯合開通了“12123”春耕交通保障服務熱線,受理有關車輛與人員在農資運輸、返鄉途中遇到的不合理情況,打通春耕之路。

  據了解,今年春耕期間,服務熱線累計接聽熱線電話9755個,即時協調解決6679個,轉辦市縣3076個,辦結率達100%。吉林省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8800萬畝。據農情調度,糧食實際播種面積9110.6萬畝。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採訪時表示,各地方採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綜合研判疫情防控形勢,最大程度組織在城農民返鄉備春耕;對於暫時無法返鄉或無法出門耕作的農民,動員村集體、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為其提供代耕代種服務等。

  時值六月,正是農忙時節。較好的夏糧收成,能夠為全年的糧食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此,各地出臺了豐富的助農惠農政策。

  例如,今年“三夏”(夏收、夏種、夏管)期間,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為確保不誤農時、不誤農事,聯合發改委、衛生防疫等多個部門出臺了包含農機服務、防疫服務、通行服務、加油服務、應急搶收服務等內容的助農惠農十項政策措施,全力保障“三夏”機收工作。

  助農惠農政策效應逐步顯現。6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聯合發佈《中國農業産業發展報告2022》和《2022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報告預計,今年中國農業生産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産量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

  穩種糧收益 重糧惠糧政策頻出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農資價格漲幅明顯,勞動力成本增加,綜合導致農戶種糧成本的上升。

  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讓種糧農民“錢袋子”鼓。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作出明確部署:按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的目標要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

  “為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我國實施了一系列重糧惠糧政策。”陳萌山介紹,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對實際種糧農民累計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達300億元,有力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我國提高了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格水準,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4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實施新的小麥“一噴三防”補貼;要研究加大農資補貼的舉措,及時做好糧食托底收購。

  6月10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發佈2022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支援糧食生産方面的政策包括:繼續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開展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試點、繼續實施玉米和大豆生産者補貼、稻穀補貼和産糧大縣獎勵等,鞏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梳理髮現,多個産糧大省正積極落實上述政策的同時,也出臺了相應的地方激勵政策。山東省通過擔保費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援山東農擔公司將擔保費降至0.8%以內,目前在保項目12.1萬個、在保業務規模645.6億元,進一步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山西省新增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項補貼。在中央財政補助150元/畝的基礎上,省財政再補助50元,補助資金已安排到相關縣。

  穩硬體提升 科技賦能農業生産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我國農業機械化率正在穩步提升。據經濟日報報道,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1%,良種在農業增産中的貢獻率超45%。

  “我國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業技術整合推廣等領域全面部署,不斷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産業室主任鐘鈺表示,在科技支撐方面,我國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農機裝備“一個支撐”,著力解決糧食生産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及産業發展升級痛點。

  那麼,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干擾,農業科技是如何幫助穩定糧食生産的?

  “面對今年以來種植成本上漲的情況,農業科技有力幫助農戶的種植降本增效。”鐘鈺介紹,面對人工成本快速上漲的現實背景,我國正在加快建設支援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採用機械替代勞動,降低了糧食生産成本,提高糧食生産效率。

  例如,之前,農作物怎麼施肥、施多少肥,更多的是憑藉農民的經驗,盲目施肥易導致土地富營養化,造成環境污染,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現在,通過應用大數據和資訊化平臺等技術應用,為農戶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從而實現降本增效的作用。

  硬科技在提升,“軟實力”也起到支撐作用。在各地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時,數字線上平臺被廣泛運用。

  據了解,今年陜西省多地充分利用網路平臺開展線上培訓答疑,為春耕生産“蓄能充電”;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啟動“雲上備春耕”行動,利用“三農”綜合資訊服務平臺、數字農業農村雲平臺等多渠道為廣大農民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

  “通過利用平臺服務、線上售糧預約等現代手段,既提高了農業運作效率與創新服務模式,同時有效緩解了傳統農業活動中人員聚集環節的疫情防控壓力。”鐘鈺説。

[責任編輯:孫海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