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國“糧”策】專家:中國穩糧價的做法和成效全球矚目

2022-06-19 15:19: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張義博

  近期,受俄烏衝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擔憂加劇,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令,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5月份世界穀物價格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大增29.7%。反觀國內,5月份我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僅增長了3.2%。中國糧價之所以能夠保持整體平穩,歸根結底是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建立了強有力的糧食保供穩價機制和政策措施。

  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黨中央國務院立足國情農情,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從嚴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規劃建設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強化了糧食生産的資源保障。落實“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種業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準,推動糧食生産進入主要依靠科技裝備驅動的新階段。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4公斤,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為穩定糧價奠定了堅實基礎。

  緩解種糧成本上升壓力。生産成本決定糧價,還會通過擠壓種糧收益影響糧食穩定供給。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不斷完善糧食生産補貼政策,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了種糧農民收益。針對近期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及時建立了化肥保供穩價工作機制,部署投放國家鉀肥儲備,中央財政兩次下達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減輕了種糧成本上升壓力。截至2021年,全國連續8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7.4億畝以上,當前農戶種糧意願平穩,2022年全國春播糧食面積約9.4億畝,同比略增,有助於形成糧價穩定預期。

  優化糧食市場調控機制。糧食儲備是糧價的“穩定器”。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糧食安全和市場形勢,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儲備能力建設,推廣綠色儲糧技術,糧食完好倉容超過1.3萬億斤。同時,積極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有效發揮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基本形成了中央儲備、地方儲備與社會責任儲備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糧食儲備結構。當前,我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小麥、稻穀庫存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疊加政策性糧食持續投放,能夠有效平抑糧食市場波動。

  健全糧食現代流通體系。糧食流通和應急保障水準直接影響糧食市場穩定。為適應我國糧食跨省流通增長需要,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外部衝擊,我國著力提高糧食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建立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完善“兩橫、六縱”糧食物流八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格局,推進糧食物流四散化、資訊化、標準化發展,提升了糧食物流效率。改造建設糧食應急配送中心,強化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形成了中央、省、市、縣的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當前,我國年度糧食跨省物流能力超過2.5億噸,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及以上,確保了人民群眾糧食需求能夠得到及時滿足。

  防範國際糧價傳導風險。國際糧價會通過進口渠道傳導影響國內糧價。近年來,我國每年糧食進口規模都保持在1億噸以上。為了阻斷國際糧價的輸入性影響,我國著力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積極支援國內企業“走出去”,與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培育發展國際大糧商,嚴厲打擊資本惡意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加強小麥、大米、玉米進口配額管理,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構築了防範國際糧價衝擊的“防火牆”。2022年前5個月,美國芝加哥市場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了26.7%,同期我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僅上漲了9.8%,我國玉米(中等)集貿市場價格累計只增長了4.7%。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