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紫金e評:在保護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2-06-12 15:09: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字號

  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準,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各地豐富多彩的活動再次提醒我們,對於老祖宗留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在保護中進一步加大傳承弘揚力度。

  這無疑是一組令人羨慕的數據:目前中國已有56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全國有14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8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819個中國傳統村落,劃定1065片歷史文化街區,確定5.41萬處歷史建築。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總數超過1600家……用“燦若星辰”來形容絕非誇張。

  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融入時代、走進生活,不斷賦予經濟社會的發展,持續增進人民的家國情懷。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這已早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需要提醒的是,保護文物,並不是讓其深藏在大山裏、靜默在博物館中,更要從保護靜態為主的遺産,變成保護更多活態、動態的遺産。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期盼,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能活起來,都能走進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已有越來越多的成功實踐。2018年新年伊始,一檔名為《如果國寶會説話》的紀錄片在朋友圈刷屏。伴著“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的開場白,“高冷”的文物在人們眼中變得可親可愛。舞蹈《只此青綠》火出了圈,它不僅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表達,還有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創新,並將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帶入到現代。敦煌研究院在新媒體平臺開發推出《敦煌歲時節令》,讓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碰撞出別樣的火花,為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延續與弘揚打開了又一重“方便之門”……用文物講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文物不僅“活起來”,而且“火起來”!

  眼下,被激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一步步更深入地走進我們的生活,讓文化自信變得可知可感,讓文化遺産殿堂成為潤澤無聲的課堂。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臺,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正在慢慢形成。在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中,江蘇就有108所學校,涉及崑曲、柳琴戲、藍印花布、紫砂陶藝等76種文化元素。正是這樣堅持不懈的傳幫帶,讓我們的燦爛文化完整的、真實的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有過去,才會有未來。當我們沿著過去的脈絡去發掘歷史、保護文物,並更加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就一定會愈發澎湃激昂。(張妍妍)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