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 青海大地歷史遺珍星輝閃耀

2022-06-11 11:2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在我國西北,青藏高原,在地域廣袤的青海,這裡有悠久的歷史,文物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資源得天獨厚。

  這裡坐擁不可移動文物641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省級466處、市縣級約1439處;古遺址3788處、古墓葬967處、古建築81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524處、石窟寺及石刻99處、其他文物214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名鎮1個、名村5個,中國傳統村落123家,考古遺址公園1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41家(含非國有博物館10家),可移動文物數量31萬件(69960件套)……青海大地上,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佈。

  記者從青海省文物局獲悉,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青海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統籌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突破。

  增強文化自信 講好青海故事

  “十三五”期間,是青海省文物事業發展投入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文物法治建設邁出新的步伐,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文物安全工作得到加強,文物考古研究成果豐碩,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不斷提升。

  五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文物工作,2017年,青海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2018年,青海省發改委、青海省財政廳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2019年,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管理的實施意見》;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青海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青海省委考核辦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對市州黨政班子目標考核體系。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文物工作在講好青海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旅遊名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五年來,青海省共爭取落實各類文物保護資金14.1億元,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並重,458項各類文物保護項目有效實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完成,共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313793件(69960件/套);6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處不可移動文物被省政府公佈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增長13%和16%。

  五年來,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豐碩,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8項,配合基本建設中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項目128個,舉辦公眾考古活動13次。都蘭縣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烏蘭縣“泉溝墓葬”完成階段性考古,“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獲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優化,青海省備案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39家,其中文博系統內國有博物館24家,列入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有2家,全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有16家。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

  2021年,青海省文博系統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青海省紮實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力有序推進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推進囊拉千戶院保護利用,完成全省37處革命文物資源田野調查,公佈第一批18處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765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青海省博物館推出百年革命文物目錄展,展示宣傳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路”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新青海精神。

  主動服務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完成黃河流域文物遺存調查和數據庫建設,形成《青海省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報告》,梳理縣級以上文物資源共1467處。配合開展長城文化公園建設,明長城大通段成功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開展青海省長城資源資訊數據管理系統試點工作。充分運用紅色文物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進部隊、進鄉村“四進”活動。堅持常態化精準化疫情防控,使疫情防控、安全管理、開放服務等各項工作安全有序。

  文物保護利用的系統性持續提升,完成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專項調查工作報告,儲備了熱水墓群、喇家遺址、班瑪紅軍溝等一批重點保護項目。落實各類文物保護資金3.1億元,實施文保項目53項。全年完成中大型基本建設考古調查15項,調查面積近2500萬平方米。出版《中國出土彩陶全集——青海卷》《熱水墓群考古四十年》論文集。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熱水墓群和喇家遺址被評為“百年百大”重要考古發現,並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提質增效,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成立由65家單位組成的青海省博物館聯盟,在文化旅遊節推出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八大系列1114款文創産品。舉辦“山宗水源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在廣東等地舉辦《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多元華彩融合創新——青海民族民間藝術展》等主題展覽。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絲綢之路與青藏高原文明史展覽”,入選全國20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等6家革命紀念館入選《全國革命紀念館概覽》。青海省博物館推出“1+3”主題展覽,展出文物2405件,多件文物珍品首次亮相,成為全國十大熱搜展覽。

  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貢獻文博力量

  今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實施“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重要一年。青海省文物工作將認真貫徹落實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統籌疫情防控和文物事業發展,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的關係,健全完善文物保護制度機制,堅守文物安全底線,紮實推進文物系統性保護利用,持續推進博物館公共服務水準。

  青海省持續推動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工作,組織召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印發了《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2022年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全力推動文物保護項目,對G227貴德至大武公路、化隆至貴德高速公路等項目下達文物保護意見,協調推動羊曲水電站考古發掘工作,落實青海省文物保護和展陳中心項目前期資金,積極推進青海省考古標本庫房項目(都蘭縣)建設。不斷推動博物館服務提質增效,推薦青海省博物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申報完成國家文物局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基地”工作。向國家文物局推薦青海省6家單位的7個展覽參加“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

  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為青海省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推動青海省文物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

  青海省將抓好規劃引領,出臺實施《全省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圍繞國家長城、長征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編制公佈青海明長城保護規劃;推進熱水墓群考古遺址公園申報立項和喇家遺址公園建設,評定掛牌;完成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調查;完成喇家遺址、熱水墓群、宗日遺址等考古階段性調查發掘報告。提升革命文物闡釋水準,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融入城鎮建設、鄉村振興、文明創建、産業開發等領域,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遊項目。建設全省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建立全省文物保護專家庫,健全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

  持續抓好熱水墓群、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囊拉千戶院、宗日遺址等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抓緊開展羊曲水電站、西成鐵路等基本建設考古勘探及發掘。全面排查石窟寺安全隱患,加強石窟寺相關遺存的考古、發掘,實施石窟寺展陳提質工程。統籌抓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實施。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文保和安防工程,啟動黃河流域壁畫數字化保護工程。

  不斷提升博物館展陳水準和服務效能,出臺實施《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展省級博物館運作評估。發揮博物館聯盟作用,推介一批館校合作示範基地和博物館研學遊示範項目。積極申報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加快編纂《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青海卷》,建設全省藏品資源數據庫,建立文物“身份證”制度,重點實施一批彩陶、紡織品等珍貴瀕危和材質脆弱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鼓勵省內博物館開展跨界合作,建立推廣“以需定供”功能表式展覽服務,支援發展“雲展覽”“雲教育”“雲課堂”“雲直播”等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

  守牢文物安全紅線底線,積極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完善打擊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文物行政部門監管責任和管理使用單位直接責任,織牢織密文物安全防護網。開展全省文物安全隱患整治和安全能力提升、打擊文物犯罪、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等“三大行動”,形成多部門聯合開展文物安全監管模式常態化的新格局。組織實施“文明守望工程”,開展首屆“大美青海文物守望者”評選活動,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啟動文物志願者隊伍建設試點。

  利用“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工匠聯盟”,促進民間匠人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與傳承。持續以“一帶一路中的青海”為主題策劃推出精品展覽、數字展覽。統籌全省優秀文化遺産資源,主動做好文物宣傳策劃和新聞發佈,與青海廣播電視臺合作,推出《崑崙風物》《青海寶藏》等宣傳片,提升青海歷史文化、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宣傳、闡釋、展示傳播。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青海文物事業將在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中展現更大作為。(記者 汪曉青 通訊員 時奎元)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