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葆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

2022-06-09 09: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葆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人民論壇)

  上世紀60年代,時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同志調研內澇、風沙、鹽鹼災情,見到沙丘就提示“栽上樹”,見到澇洼窩就提示“栽葦、種蒲、養魚”,見到鹼地就提示“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他鼓勵縣委同事,災區“能鍛鍊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從困難中看到希望,在攻堅中錘鍊本領,焦裕祿同志用實際行動凝聚起幹部群眾奮發圖強的信心和鬥志。

  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難”在哲學意義上是任何領域都面臨的、是前進道路上永恒的問題。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複雜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指引中國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新征程上,只有保持戰略定力,掌握歷史主動,發揚鬥爭精神,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中國號巨輪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古語有雲:“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聽到蝲蝲蛄叫,還能不種莊稼?越是困難時刻,越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靠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葆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反貧困、建小康、鬥洪峰、戰疫情、化危機、應變局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要在與困難挑戰的正面交鋒中佔據主動、贏得先機,就必須多一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從容不迫,多一些“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深邃洞察。

  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惟撐篙不已方能逆水行舟,惟奮鬥不止方能衝出重圍。儘管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但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途旅遊多受限制,但以露營為代表的近郊旅遊正快速發展;製造業短期承壓,不少企業索性搶抓時機改造生産流程、推動數字化轉型。山不低頭,但人能比山高。當悲觀者為一朵花的凋零而哭泣的時候,樂觀者其實早已準備好迎接新的春天。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驚濤駭浪中,風疾雨驟時,更顯共産黨員勇當先鋒、敢打頭陣的政治本色。處置局部聚集性疫情,如何確保感染者和風險人群及時排查出、管控住?怎樣強化區域協防、省內統籌,而不是簡單一刀切阻斷人員物流往來?受疫情嚴重衝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哪些,如何精準實施紓困幫扶政策?疫情就是命令,崗位就是戰位。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落實到位,才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好事盡從難處得,輝煌總自磨礪出。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有黨和人民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的強大合力,任憑風浪起,任何困難不能阻擋新時代中國前進的步伐。

  李 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