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縣城發展,活力涌動潛力足

2022-06-08 09:0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縣城發展,活力涌動潛力足(走進縣城看發展)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處理好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關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郡縣治,天下安。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縣城建設發展邁入新階段。今天起,本報推出“走進縣城看發展”專欄,訪縣城、談規劃、看發展、析經驗,介紹縣城建設新實踐,展現新型城鎮化的新成效,激勵廣大幹部群眾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之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城蓬勃發展的生動畫卷徐徐鋪展。江蘇昆山,去年每人平均GDP約22.69萬元,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標準;山東海陽,建成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首個供暖季減排二氧化碳33萬噸;湖南瀏陽,400多家企業、約30萬從業者鑽研花炮技藝,貢獻了全球半數煙花……10年來,我國縣城建設步穩蹄疾,縣城發展品質明顯改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闊步向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升縣城發展品質,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産生活需要,將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

  6月5日上午,汽笛嘹亮,滿載日用小百貨、五金工具等商品的X8020次中歐班列從浙江義烏鐵路西站啟程,駛向西班牙馬德里。累計開行2800多列的義烏中歐班列,折射出義烏經濟的強勁脈動。

  中國義烏,世界超市。去年,義烏實現進出口總額3903.05億元,同比增長24.7%;城鎮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年收入為86628元,高於北京、上海。

  “10年來,義烏出口增長了5.4倍,進口增長了10倍,電子商務交易增長了6.1倍,從‘買全國、賣全國’走向了‘買全球、賣全球’,‘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説。

  欣欣向榮的義烏,正是我國縣城高品質發展的縮影。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年底,我國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約為1.6億人,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約為0.9億人,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佔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推進縣城建設,有利於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佈局。

  推進縣城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有力。縣城位於“城尾鄉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我國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發展階段,今後一段時期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窗口期。”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縣城建設,既有利於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又有利於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利於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的銜接配合。

  推進縣城建設,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更澎湃。現階段,縣城投資消費與城市的差距很大,每人平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産投資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2/3左右。推進縣城建設,有利於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巨大投資消費空間。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介紹,《意見》分五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即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合理髮展農産品主産區縣城,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要順應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産業基礎、功能定位,統籌縣城生産、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

  聚人口,擴就業,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産業

  全世界一半的眼鏡片在江蘇丹陽製造;全球每三雙襪子至少有一雙來自浙江諸暨;湖南邵東一年生産的打火機,串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20圈……在“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轉型中,産業始終是縣城建設發展的根基。

  有産業,縣城才有吸引力,人口才能聚集。

  “産業配套設施可供眾多企業共用共用,直接影響著要素是否流入和企業成本高低。推進縣城産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夯實縣城産業基礎,才能促進居民就地就近就業和持續增收,帶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説。

  強優勢,産業才有競爭力,發展才有空間。

  安徽天長,成立光纖光纜産業招商小組,編制光纖光纜産業鏈圖譜,瞄準産業龍頭、産業高端,從江蘇揚州引進總投資10億元、年産20萬千米5G數據線纜項目,加速傳統優勢電纜産業向光纖光纜産業迭代升級。

  浙江德清,依託交通區位優勢,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錯位發展農家樂和度假村等多種業態,壯大鄉村民宿經濟。2021年,全縣實現旅遊總收入35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使“葉子”變成了“票子”。

  産業發展不搭“空中樓閣”,更不能“人云亦云”,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增強産業支撐能力,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産業,才能培育本地産業和承接外部産業轉移。

  暢迴圈,合作才有支撐力,要素才能匯聚。

  提升産業平臺功能,根據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設施,引導縣域産業集中集聚發展;健全商貿流通網路,發展物流中心和專業市場,打造工業品和農産品分撥轉机地;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圍繞産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改善縣城消費環境……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通堵點,接中斷點,除盲點,消弱點,縣域經濟發展夯基礎、提質效。

  育人才,增長才有持續力,縣城更有活力。

  十多年前從村裏搬到河南滑縣錦和新城社區,謝艷枝從農民變成了市民,更從田間進入了車間,“政府對俺進行免費技術培訓,俺現在騎自行車到家門口的服裝廠上班,一個月掙五六千元,日子過得踏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特別是困難農民工的技能素質和穩定就業能力,更多新市民安居樂業,縣城才更有凝聚力和創造力。

  補短板,惠民生,夯實縣城運作基礎支撐

  縣城建設發展關係縣城乃至全縣域的民生品質。夯實縣城運作基礎支撐,才能提升縣城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縣城的吸引力,要統籌市政設施‘硬體’和公共服務‘軟體’建設,突出高效實用原則,縮小縣城與大中城市設施和服務差距,夯實縣城運作基礎,提升縣城居民幸福感。”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王大偉説。

  ——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宜居縣城的硬體基礎強起來。

  四川金堂,實施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十大工程,毗河3號橡膠壩將河道從90米拓寬至210米,有效緩解縣城防洪排澇壓力。

  江西貴溪,開發智慧水務監管平臺,推廣智慧水錶應用,提升管理水準的同時,漏損率和運作成本雙降低。

  提高縣城對人口的承載力和吸引力,縣城的市政公用設施需要不斷改進。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健全防洪排澇設施,加強老化管網改造,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數字化改造,縣城生活才能更安心、更便捷。

  ——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宜居縣城的普惠服務優起來。

  公共服務關乎群眾切身利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

  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江蘇溧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使縣內就診率達90%。在吉林梅河口,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與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展開闔作,更好滿足吉林省東南部200萬居民就醫需求。

  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擴容。在福建閩侯,2020年至2021年,建成教育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7個,近2000名教師參與校際有序流動;在河北固安,新改擴建近百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新增學位3.8萬個,城鎮“大班額”現象得以消除。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推進縣城建設,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用,促進優質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城鄉差距正在持續縮小。

  ——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宜居縣城的生態環境靚起來。

  沙河,廣東博羅的“母親河”。曾經,粗放發展導致岸上企業隨意排污,沙河一度成了“納污河”。鐵腕治污倒逼污染企業轉型升級,污水塘變身科普生態公園,截至去年年底全縣累計建成污水管網214.14公里。如今,沙河水質均值優於Ⅲ類,博羅人自豪地説:“‘嶺南萬戶皆春色’名不虛傳。”

  環境基礎設施水準決定著縣城人居環境和整體面貌,也是縣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縣城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將更好滿足居民文化和生態等需要,彰顯縣城綠色人文風貌。

  該負責人表示,我國有1866個縣及縣級市,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各不相同,縣城建設不能搞齊步走、“一刀切”,推進縣城建設要嚴守“五條底線”,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守住歷史文化根脈,防止大拆大建、貪大求洋,嚴格控制撤縣建市設區,防止盲目發展新城新區和炒作房地産,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把縣城這個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元建強建好,帶動鄉村共用發展成果,廣袤大地上的“小城故事”定會分外精彩。

  本報記者 陸婭楠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