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2022-06-03 10:5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強大了。在萬物互聯的當今世界,不蹭中國的發展熱點,凡事仿佛都難成全球焦點。因此,明辨應承擔的責任和被扣上的“黑鍋”,看清當面的言行和背後的操作,就更加重要。

  近期,全球熱議“糧食危機”,一批別有用心的勢力趁機企圖把“糧食危機”生搬硬套進“中國威脅論”敘事。他們聲稱:中國在全球市場搶購並超量囤積糧食,加劇全球糧食短缺;中國去年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提供的資助不及美千分之一;中國面對“糧食危機”無動於衷,“只有中國才能解決問題,但它是否願意幫助存疑”;等等。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是每個中國人的常識,“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作為一個14億多人口的國家,如果中國發生糧食危機,將是難以想像的全球災難。改革開放後,中國面對國際投機資本和跨國糧商大鱷的聯合“圍剿”,徹底甩掉了“餓肚子”的帽子,實現了既吃飽又吃好。到2021年,中國糧食産量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産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中國的穀物自給率超過95%,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沒有必要去國際市場“囤積糧食”。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實現了約佔世界1/4的糧食産量,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就是對全球安全穩定發展的最大貢獻。聯合國糧食峰會特使卡裏巴塔説:“中國很好地管好了自己的糧食庫存,不僅保障了中國人民的糧食供給,也為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雪中送炭、兼濟天下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中國展現大國擔當,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把糧食安全作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在全球範圍內動員各方力量,推動優勢互補,為實現包括糧食安全在內的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匯聚最大合力。中國在停止接受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當年,就以57.7萬噸的援助總量,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方。之後,中國一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的重要戰略夥伴。近年,中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億美元,還向亞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國派出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16年以來,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方積極響應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倡議,通過雙多邊渠道,向阿富汗、斯里蘭卡、肯亞、烏干達、剛果(布)、貝南、賴比瑞亞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普遍讚譽。

  中國急人所急,授人以魚;更著眼未來,授人以漁。中國秉持“受援國提出、受援國同意、受援國主導”原則,因國施策、因地制宜,通過派出專家、建示範農場、培訓示範農戶、推廣作物良種、提供技術支援等方式,推廣糧食生産、加工、倉儲、物流、貿易等技術和經驗,真心實意地幫助各國提升農業生産能力和糧食安全水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援助之路。1979年,中國雜交水稻開啟造福世界之旅。40多年來,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産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中國研究人員先後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緬甸、孟加拉國等國提供建議和諮詢,並通過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中國農業和糧食援助還帶動數十家企業及科研機構走出去,促進農機、化肥、種子等出口,實現互利共贏。

  在全球糧食治理領域,中國也一直在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奔走鼓呼。中國一直在努力推動履行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呼籲各國保持全球糧食貿易開放,敦促取消單邊制裁,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中國堅定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呼籲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政策空間,要求發達國家削減扭曲農業貿易的超額補貼。

  説完中國的貢獻,再回頭看看這場“糧食危機”和它背後的玄妙。毋庸置疑,俄羅斯、烏克蘭作為全球第一和第六大小麥出口國,俄烏衝突導致全球糧食産業鏈供應鏈受損。對此,我們既要問,美推動北約東擴、打代理人戰爭、賣軍火拉偏架,難道不是俄烏衝突深層次原因?我們也要問,全球糧食是不是真的因此“短缺”?是不是已經“缺”到引發“危機”了?

  有關數據顯示,俄烏衝突引發的糧食短缺將很快被其他糧食出口國“補缺”。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12日公佈的預測數據,2022/2023年度烏小麥出口預計將下降到1000萬噸,較2021/2022年度的1900萬噸下降約一半。但同時,3月俄小麥出口同比增長60%,4月俄小麥出口可能是去年同期的3倍。俄總統普京表示,2022年俄糧食總産量可能會達到1.3億噸,小麥産量達8700萬噸,創歷史紀錄。預計下一農業年俄糧食出口也將增加。此外,加拿大2022/2023年度小麥出口量將增加850萬噸,歐盟將增加500萬噸。全球小麥總出口量將達2.05億噸,較2021/2022年度的2.02億噸並未出現根本變化。

  如果拋開有關“糧食短缺”的悖論和偏見,就會發現糧價上漲、有價無市才是“危機製造者”,“吃不起”導致“沒得吃”。今年一季度全球糧食價格同比上漲接近20%,其中小麥價格上漲60%。世界銀行的估計顯示:糧食價格每上漲一個百分點,全世界就將有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中。“吃不起”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誘因也不一而足。除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從業人員短缺和物流成本上漲、肆虐全球主要産糧區多年的極端氣候以及俄烏衝突造成糧食減産等因素,人為操縱以及市場恐慌的相互作用成為上述因素的“催化劑”和“放大器”。

  人為操縱的背後是兩個“利”字。首先,跨國糧商巨鱷壟斷全球糧食定價權,攫取經濟“暴利”。“ABCD”四大糧商,即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壟斷了全球80%以上的糧食交易,其中3家為美國企業。國際糧價高企之際,四大糧商憑藉全球壟斷地位和雄厚的資本實力在糧食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低買高賣,大肆收割各國糧食財富。今年4月,ADM、邦吉股價相比1月分別上漲逾50%、40%。嘉吉家族成員今年身家暴漲兩成。路易達孚預計今年利潤增長80%。第二,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以糧固霸,撈取政治“實利”。美國利用國際社會特別是缺糧發展中國家的恐慌,把“糧食危機”根源表面化,單純強調戰爭對危機的影響,對俄進行經濟和“道義”制裁;把“糧食危機”武器化,煽動發展中國家對俄仇恨和對中國的怨懟,鼓動追究俄“戰爭饑荒罪”,大搞地緣戰略和陣營對抗。

  少數國家和企業的“暴利”“實利”刺激很多依賴農産品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捲入饑荒焦慮和恐慌。截至5月中旬,全球至少有35個國家和地區實施50多項農産品出口管制措施,其基本邏輯都是對高糧價不安情緒的持續積聚,擔憂國內農業供應不穩定,因而優先保障國內需求。恐慌引發的糧食出口管制和禁令又刺激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進一步推高全球糧食期貨價格,甚至引發多國騷亂,形成惡性迴圈。

  作為全球第一大糧食出口國,美國對當前“糧食危機”負有主要責任。美國不但對産生危機的根源推波助瀾,還顧左右而言他,拿出其糧食壟斷利潤的千分之一作為糧食援助,做足表面功夫,賺取眼球和廉價道義優勢,企圖轉移、擾亂國際社會對危機根源的關注,進而鞏固美主導的不公平的全球糧食貿易秩序。即使是援助,美國也越來越沒耐心把戲做足。敘利亞農業部門通過抽樣檢驗發現,美國國際發展署向敘援助的3000噸小麥種子中,四成含有粒線蟲病,不僅不適合種植,還會對當地農業生産帶來巨大危害,破壞敘糧食安全。與此同時,駐敘美軍卻派出40輛卡車偷運當地小麥,上演了一齣現代版“借生糧、還死糧”的滅國策。

  國際社會承諾2030年在全球範圍內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美國務卿布林肯在近期對華政策演講中表示,不應該讓美中分歧妨礙推進需要雙方合作的優先事項,包括解決糧食危機等問題。對一貫口是心非的美國,中國向來是聽其言、觀其行。中國開展糧食援助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開展全球發展合作的倡議始終有效,現在是美國做出正確行動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