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春,在“火焰藍”中淬煉(我們這裡的年輕人)

2022-05-30 10:5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趙毅與蔣永偉在同一班子前,兩個年輕人都已是江蘇省鹽城市消防救援支隊小有名氣的“尖刀隊長”。

  2016年6月23日下午2時許,鹽城市阜寧縣遭遇等級為EF4級、風力超過17級的龍捲風,大量民房、廠房倒塌,部分道路受阻。時任阜寧縣消防中隊中隊長的蔣永偉帶著隊員一趕到現場,指揮部就下達一項緊急任務:受災的某廠房記憶體有大量三甲基鋁,必須儘快找到並銷毀。

  這是一場步步驚心、直面生死的硬仗!

  三甲基鋁是高度易燃化學品,受到碰撞或者受潮、受熱,都會引發爆炸。眼前,1.2萬平方米的輕鋼結構廠房在龍捲風的襲擊下已成一片廢墟,輕鋼龍骨被擰成“麻花”狀,風一吹,淩亂的輕鋼板“嘭嘭”作響,天空還不時飄著雨點……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隨時會成為誘發三甲基鋁爆炸的導火索。

  破拆、掘進;掘進、破拆。蔣永偉帶著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廢墟中摸索前行。這時,一名隊員聽到一陣輕微的異響,急忙提醒蔣永偉:“隊長,你聽,什麼聲音?”

  蔣永偉側耳一聽,聲音是從前面一堵墻後傳來的。他的心立馬懸了起來,他擔心是破拆時撬動了支撐的骨架,如引髮屋面的二次塌方,後果不堪設想。

  就在他擔憂時,“吱呀”一聲,他面前的鋼板墻被輕巧地挪開了,墻後出現一個穿著隔熱服的“大高個兒”。蔣永偉衝“大高個兒”喝道:“誰讓你們進來的?趕緊退回去!”

  對方回道:“情況緊急,指揮部命令我們協同作戰。”

  蔣永偉還要勸阻,“大高個兒”卻躥到他面前,把他往前一拉。就在這一瞬間,一根數百公斤重的鋼架“砰”的一聲砸到了蔣永偉剛剛所站的位置。

  好險!這一拉,救了蔣永偉一命。這個“大高個兒”,正是趕來支援的時任建湖縣消防中隊中隊長趙毅。

  兩支隊伍會合一處,經過連續4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從一片廢墟中找到了三甲基鋁儲罐。

  接下來,該怎麼辦?指揮部拿出一套應急方案:對三甲基鋁進行引流控燒。

  所謂引流控燒,就是從三甲基鋁儲罐中引出一根導管,通過閥門來控制導出速度。每導出一小部分,就放進現場緊急搭建的防護堤放空燃燒,直到全部燒完。

  引流控燒的難度,不亞於拆彈。指揮部佈置任務時,趙毅與蔣永偉爭上了。趙毅説:“我熟悉化工知識,我第一個上,為隊友們探路!”

  蔣永偉説:“我熟悉地形,我第一個上!”

  考慮到三甲基鋁儲量較大,指揮部決定趙毅與蔣永偉各帶一個“尖刀班”輪流上陣。

  對於這次救援,趙毅留有一張同事在現場拍的照片。照片上,只有他和另一個隊友的背影,他們面前的防護堤內,噴吐出近一人高的烈焰。

  照片是靜態的,遠不足以呈現現場的驚心動魄!

  當時,天氣悶熱,趙毅和隊友穿的是密不透風的隔熱服。他們從罐體內小心翼翼地導出三甲基鋁,穩健地轉移到防護堤,而後點燃,同時要精確控制燃燒速度。

  烈焰前,高溫炙烤,汗水浸透全身,而他們的操作一絲一毫也不能出錯。如果稍有不慎,三甲基鋁會將現場炸得片甲不存……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現場救援者無不屏氣凝神。“尖刀班”輪流奮戰4個多小時,第二天淩晨,這一“重磅炸彈”終於成功拆除。

  二

  2020年2月,趙毅調任鹽城市消防救援支隊西環路特勤站黨支部書記兼政治指導員,與黨支部副書記、站長蔣永偉在同一班子。

  西環路特勤站的前身是消防特勤隊,始建於1960年。這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集體,幾代消防人在這裡奉獻了青春和熱血。那天一見面,蔣永偉就與趙毅交換情況:整個特勤站現有44名隊員,平均年齡27歲。“我們共同努力,實現你的心願!”蔣永偉拍著趙毅的肩頭説。

  説到心願,趙毅微微一笑。原來,2018年11月9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式成立。這一天,他通過媒體得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有636名消防官兵在挽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過程中壯烈犧牲。

  看著這血與火染成的數字,時任響水縣消防救援中隊中隊長的趙毅眉頭緊鎖,心情沉重,他很想做點什麼。2019年元旦,他在微信朋友圈寫下新年願望:“每年出警兄弟們都一個不少,平安歸來!”

  他的願望寫下後不久,當地一家化工廠發生重特大爆炸事故,趙毅以最快的速度集合隊伍前往救援。上車後他下達了第一道命令:所有隊員卸掉個人防護裝備裏一切跟金屬有關的物件。多年積累的經驗告訴趙毅,他們即將投入的戰鬥中,這些物件隨時可能觸發意想不到的危險。

  趕到現場,兩個苯罐、一個甲醛罐,將近4500立方米的物料同時燃燒,釋放出巨大的熱量;燃燒的危化品液體和五顏六色的氣體四處蔓延;地上到處是瓦礫廢墟和裸露的鋼筋……

  趙毅緊急下令:“大家跟緊我,聽指令行事!”

  現場危機四伏,步步艱險。趙毅臨危不亂、衝鋒在前。他細細查看每一處著火點,哪些在穩定燃燒、哪些仍存安全隱患,他都逐一記住。在準確判斷暫時不會發生二次爆炸的危險後,他果斷下令:“救人第一!”

  緊接著,趙毅帶領隊員在距離火罐僅50米的地方,緊急營救遇險倖存者。就在趙毅營救出第五位倖存者時,一個年輕人踉踉蹌蹌跑到他跟前,焦急地説:“那兒還有傷員,快救!”

  順著年輕人手指的方向,趙毅看到幾百米開外的一處著火點由於處於下風位置,烈焰沖天、濃煙滾滾。趙毅正欲衝過去,兩名隊員擋在他前面,主動請戰:“隊長,讓我們去吧!”

  趙毅喝道:“服從命令,我去!”

  説罷,將他們往旁邊一推,自己衝進火海。快到救援地點時,趙毅突然感覺呼吸困難,他暗呼不妙,空氣呼吸器的氧氣不夠了!正常情況下,空氣呼吸器的氧氣可用1個多小時,而自己在現場連續奔跑,加速了氧氣的消耗,才十幾分鐘,氧氣就已告急。而眼前的著火點面積較大,煙霧瀰漫,衝進去搜索救人隨時會遭遇不測。

  緊急關頭,趙毅沒有絲毫猶豫,他一邊小口吸氣以節省氧氣,一邊大跨步前行以節省救援時間。著火點內高溫炙烤,能見度極低,而且隨時會有二次爆炸的危險,趙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時間一點點過去,趙毅的呼吸越來越困難,就在趙毅快支撐不下去時,突然被絆了一腳,低頭一看,地上躺著一個人,趙毅趕緊背起他衝出了火海。到了安全地點,趙毅換上隊友遞來的空氣呼吸器,又急忙問正欲轉移出去的傷員:“裏面還有人嗎?”

  “還有一個……跟我在一起的。”傷員虛弱地説。

  有名隊員聞聽此言後,轉身就準備衝向火海救人,卻被趙毅拉住道:“裏面我熟,還是我去。”

  説著,趙毅再次返身火海,又救出一名傷員。在這次救援中,趙毅與隊員共救出13名群眾,並疏散50余名群眾。

  40分鐘後,第一支增援隊伍到達。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尚不清楚的事故原因,增援一時無從下手。趙毅根據進入現場的最新印象,緊急繪製出寶貴的事故現場地圖,一一標明相關險點,對增援隊員進行安全指導,確保救援工作有序進行。

  這次危急險重任務,所有隊員都如他所願,平安歸來。

  三

  特勤站,是幹什麼的?帶著這個疑問,初夏的一個上午,我們走進西環路特勤站探訪。

  “注意身後,注意協同。”特勤站訓練場上,身著“火焰藍”訓練服的特勤隊員們依次排開,聽從趙毅的示範和指揮,他們甩水帶、攀爬、操作器材……一遍遍重復練習著各項專業技能。

  這樣的訓練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在和平年代,消防救援是最危險的職業之一。“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句話鐫刻在每個消防救援隊員心裏。訓練塔窗臺上的齒痕、高空設施上的腳印、磨損報廢的水帶,見證著特勤隊員們訓練的刻苦。

  “特勤是應急救援隊伍裏的尖刀。俗話説: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特勤隊員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趙毅一邊抹著汗一邊告訴我們,在歷次救援中,特勤隊員們握過水槍、爬過高樓、提過煤氣罐、捅過馬蜂窩,滅火、抗洪、搶險、救災,哪有危險,哪就有他們的身影。

  他們無處不在,又好像無所不能。

  95後崔慕8年前入伍時,體重較重。成為特勤隊員後,他下決心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中短跑、俯臥撐、單雙槓、障礙板等一系列訓練課目,讓他一步步從“達標”練到了“優秀”。如今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肌肉結實、身體健壯的訓練尖兵。

  2019年,崔慕參加全國首屆“火焰藍”消防救援技能對抗比武。集訓時,崔慕的膝蓋意外受傷,他硬是在膝蓋上打上繃帶,咬著牙堅持集訓,並且訓練強度絲毫不減。當年11月,他在正式比武的百米障礙救助操項目中獲得第四名。“那次要不是膝蓋受了點傷,我肯定能進前三名。”在訓練場,崔慕一邊拉著單槓做引體向上,一邊對我們説。

  “這小夥子不説大話,他定下的目標幾乎都實現了。”一旁的趙毅告訴我們。2020年,崔慕果然就在全國第二屆“火焰藍”消防救援技能對抗比武中,力奪百米障礙救助操第一名,並且奪得國際消防救援技術交流競賽百米障礙救助操第二名。

  四

  2021年7月,河南暴雨。西環路特勤站接到上級命令,迅速行動,組建由蔣永偉帶隊的“最強戰鬥班組”,連夜驅車700公里,奔赴河南抗洪一線。

  到達河南新鄉抗洪現場,道路全部被淹,被淹村民家中的積水高達1.4米,1000多名村民被困在三村交界處的僅存高地。

  “快看,救援隊來了!”村民們喊起來。

  水災救援與火災救援不同,火災救援拼“快”,水災救援拼“快”更拼耐心。根據現場情況,蔣永偉將隊員兵分兩路,一路用舟艇救人,一路用水泵抽水。

  泵不停,船不停,人不停。他們連續奮戰100多個小時,成功疏通了從新鄉到衛輝的交通大動脈,為被困群眾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

  搜救群眾時,最大的舟艇只能坐6個人。群眾坐滿後,救援人員立即跳下舟艇,在水裏推著艇走。到了輪班休息時,95後隊員毛宏傑想起該給遠在浙江的父母親打個電話了。母親心疼兒子,非要跟毛宏傑視頻通話不可。通上視頻後,看到黝黑消瘦的兒子,母親捨不得了,又一次勸説毛宏傑回家工作。

  毛宏傑的父親在當地經營一家公司,一心盼望著毛宏傑能回來助自己一臂之力。這次,母親又在電話裏勸。毛宏傑説:“媽,您別勸我了,我想在這兒紮根一輩子。”

  “媽,快看。”毛宏傑將手機鏡頭一轉,鏡頭中,出現了一艘救援舟艇,上面坐著七八個剛剛解救出來的群眾。

  舟艇駛過後,毛宏傑轉回了鏡頭,他還沒開口,母親已在那端説:“孩子,媽懂你了,你好好幹,注意安全。”母親挂了電話,毛宏傑安心地笑了。

  同為95後的劉澤文前年隨隊到江蘇淮安市的淮河流域沿河村備勤,當時正處於防汛關鍵階段,隊員們連續幾天幾夜堅守在堤壩上沒合眼。為了趕走瞌睡,一幫年輕人聊起了各自的家鄉。輪到劉澤文時,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説:“我的家就在沿河村。”

  “這麼巧?快帶我們去你家瞧瞧。”有隊友跟劉澤文調侃道。

  劉澤文認真地説:“那可不行,我們正值勤哩。”

  第二天中午,領隊的蔣永偉將飯菜帶到備勤點。劉澤文吃著吃著突然停下了筷子。

  “劉澤文,你怎麼不吃了?”蔣永偉問。

  “報告站長,這飯菜味兒讓我想起了我爸媽。”劉澤文低著頭説。

  “這就對了。”蔣永偉放下筷子,向隊友們身後招了招手,只見劉澤文的父母從遠處走了過來。“澤文,爸媽看你來了。”一聲呼喊,讓劉澤文淚流滿面。這頓飯菜,正是劉澤文的父母做好托蔣永偉帶到堤壩上的……

  那天上午,我們在西環路特勤站,聽到了許多這樣動人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年輕人的青春力量。

  正是這一個個奮鬥的年輕人,續寫著西環路特勤站這個英雄集體的榮光:2020年5月,西環路特勤站被應急管理部榮記集體一等功;2021年6月,西環路特勤站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今年5月,西環路特勤站團支部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走進特勤站榮譽室,我們看到榮譽墻上的一個個名字和一組組數據:一等功臣趙毅,先後參與滅火救援4000余起,搶救遇險群眾200余人,保護群眾財産近億元;全國青年崗位能手蔣永偉,15年時間出勤6000余次,解救受困群眾200余名,搶救財産價值超2億元;“訓練尖兵”崔慕,先後榮立三等功5次……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