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飛天網評:讓中華文明綻放耀眼的時代光芒

2022-05-29 21:24:00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為中華文明探源工作指明瞭遠景目標和具體路徑。

  在正確認識中堅定自信。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研究成果顯著,令人振奮,但也要清醒認識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目前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既複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努力和砥礪奮鬥,需要利用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需要各方面的協同配合與聯合攻關,需要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不斷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在持續深化中擔當使命。我們既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注重科技攻關,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從運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到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從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佈局,到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等,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同時,也要重視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利用,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社會引導作用。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以此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進。

  在有效利用中發揚光大。如何用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這是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也是各級領導幹部的一道必答題。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方面我們要守正創新,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一方面我們要包容開放,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李萍)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