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承紅色基因 矢志奮鬥強軍(強軍路上)

2022-05-29 15:2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

  有這樣一些家庭,幾代人參軍報國,接續奮鬥,把青春獻給軍營,把熱血融入時代。從戰火硝煙到和平盛世,時代在變,但這些軍人家庭先大家後小家、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家國情懷和良好的家教家風底色始終不變。

  讓我們走近三個軍人家庭,傾聽他們傳承紅色基因、矢志奮鬥強軍的故事,感受他們精忠報國的良好家風和保家衛國的責任擔當。

  ——編 者

  四代參軍報國——

  “帶著祖輩父輩的期望前行”

  本報記者 李卓爾

  “我的外曾祖父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在家鄉擔任村幹部期間,一直辛勞工作、盡心盡力,誰都不知道他曾是一位戰鬥英雄……”在武警四川總隊一場分享會上,參謀部通信大隊固定通信中隊列兵盧俞冰向戰友們講述了她外曾祖父的故事。

  盧俞冰的外曾祖父是“七一勳章”獲得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柴雲振。今年19歲的盧俞冰,原本是成都文理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一名大學生,去年9月應徵入伍,成為家裏的第四代軍人。

  在盧俞冰的印象裏,第一次知道外曾祖父的事跡,是在小學四年級的考試試卷上,盧俞冰指著試卷上熟悉的名字問媽媽柴萍,才知道這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外曾祖父。

  1951年,在樸達峰阻擊戰中,柴雲振挺身而出,率3人連續奪取3個山頭,搗毀敵人營指揮所1個,殲敵200余人,柴雲振自己就殲敵百餘人……

  1952年4月,柴雲振養好傷後,便回到四川省岳池縣鄉下,勞作于田間地頭,埋頭苦幹、默默奉獻30餘年。柴雲振曾説:“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的戰友。”

  跟著爺爺長大的柴萍從小就對爺爺身上大大小小傷疤的來歷感到好奇,柴雲振總是輕描淡寫地説,上過戰場的人難免留下疤痕。雖從不主動提起自己的榮譽與功勳,但柴雲振一直教育後代要保家衛國。柴雲振的兩個兒子先後參軍入伍。1996年,18歲的柴萍也加入了爺爺曾服役的部隊,成為一名空降兵。

  新兵跳傘訓練時,一共要跳傘8次,柴萍在第六次訓練時受了傷。在心生怯意之際,柴萍收到了爺爺寄來的家書:“相信你可以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爺爺的鼓勵幫助柴萍克服了心理障礙,她説:“爺爺一直希望我們能夠在部隊再立新功,我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高。”

  2018年12月26日,柴雲振安詳離世,留下遺願:希望以後每代都有人參軍入伍,在部隊接受洗禮與鍛鍊,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參軍入伍”的信念深植在柴家後代心中,2021年9月,盧俞冰接過了接力棒。

  可剛到新兵連,盧俞冰就遇到了難題,從小就嚮往的射擊課目練習並沒有想像中那樣英姿颯爽:端槍練平穩練到手臂酸痛,夜間射擊訓練趴在冰涼的地面上一遍又一遍尋找目標,實彈體驗時強烈的後坐力衝撞著肩膀……

  “那個時候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外曾祖父在槍林彈雨中衝鋒在前需要怎樣的鋼鐵意志。”盧俞冰説,每當感到困難時,想起外曾祖父身上的傷痕,就覺得現在吃的苦算不了什麼。體能不好就自己加碼訓練,訓練姿勢不對就多向班長請教,短短數月,盧俞冰用汗水和信念完成了從學生向軍人的轉變。

  “我們家四代從軍,血液裏流淌著保家衛國的紅色基因。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作為英雄的後代、新時代革命軍人,我會繼續帶著祖輩父輩的期望前行,勇擔重任、盡心奉獻,自覺為強軍事業貢獻力量。”盧俞冰説。

  三代都是特種兵——

  “英雄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本報記者 李龍伊

  “16秒7!”烈日下的閩南,東部戰區陸軍某特種作戰旅訓練場上,特種訓練一連官兵正在進行攀登課目考核。考核中,列兵溫聖釩標準的動作、穩定的發揮,贏得身邊戰友的陣陣掌聲。

  該課目曾是溫聖釩的“短板”,剛接觸時他一度達不到及格水準。“小時候父親一直告訴我,勤能補拙。這段時間,我每天給自己‘開小灶’,爭取每次都進步一點,日積月累就有不小的提升。”走下訓練場,溫聖釩説,“想到爺爺和父親的軍旅生活,對照今昔變化,我就有了突破自我的動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人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溫聖釩的爺爺和父親都曾當過特種兵,爺爺在1949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三野戰軍;父親在1990年入伍,服役于原第一集團軍。突襲、衝鋒、偵察,這些銘刻著軍隊烙印的詞彙,讓年少的溫聖釩在心裏種下了參軍報國的夢想。

  去年夏天,剛剛參加過高考的溫聖釩,被一則徵兵宣傳再次打動,應徵入伍的決心更加堅定。“軍營是好男兒的淬火場,你能夠有這個想法,我們為你感到驕傲。實現夢想,要付出很多努力,一定要堅持。”溫聖釩把想參軍的想法告訴家人後,父親第一個表示支援。

  入伍前夕,溫聖釩來到爺爺的墓前許下諾言:“一定要在部隊幹出好成績,不給您這位老兵丟臉。”

  踏上南行的列車,溫聖釩光榮地成了一名特戰隊員。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剛剛下到新兵連,溫聖釩就發現自己的體能基礎和身邊的戰友比有著不小差距。第一次月考下來,除了射擊課目外,溫聖釩其餘課目成績在小隊幾乎都是墊底。

  在一次30公里長途負重拉練中,天氣炎熱,溫聖釩腳上磨出水泡,體力不支,最終掉了隊。深深的挫敗感讓他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産生了懷疑,一向“報喜不報憂”的他,第一次在電話中向父母傾訴自己的遭遇。

  電話的那頭,母親在不停地安慰著他,而父親始終一言不發。直到最後,父親給他留下了一句話:“你爺爺在槍林彈雨中都沒有退縮半步,難道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你就想要放棄嗎?”

  父親的話讓溫聖釩如夢初醒。回想起入伍前自己的誓言、家人的堅定支援,他的臉一下就紅了起來。

  “不能輸,更不能服輸!”溫聖釩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從那以後,溫聖釩把休息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強化體能,一上訓練場,他就纏著班長請教技能課目訓練技巧;無論颳風下雨,每天必定加練一個5公里越野……

  功夫不負有心人。前不久,在旅裏組織的季度考核中,溫聖釩的多項成績躋身新兵前列。成績大幅提高的溫聖釩,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與家人分享。

  聽到溫聖釩進步的消息,父親由衷感到高興,鼓勵他説:“戒驕戒躁,再創佳績,相信你!”短短的幾個字,讓溫聖釩感到了極大的動力。挂斷電話後,空曠的操場上,又出現了溫聖釩刻苦訓練、揮汗如雨的身影。

  想起祖輩、父輩的刻苦拼搏、英勇奮戰,溫聖釩感慨:“人們都崇尚英雄,長大後我才意識到,英雄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三代追逐強軍夢——

  “用青春熱血在軍營續寫榮光”

  本報記者 劉博通

  “夜間飛行訓練結束。”淩晨,海軍航空大學某大隊中士周杜依然在機場塔臺飛行評估室裏忙碌著。他迅速整理好飛行評估報告,在講評系統中錄入飛參數據,並和飛行員對接,確保飛行品質評估精確高效。

  周杜是家裏的第三代軍人,他的外公皮思和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榮獲二等戰功1次,三等戰功3次;父親周敬全曾在陸軍某部服役,是一名排雷工兵。祖輩父輩的經歷讓周杜充滿了對軍營生活的嚮往。

  周杜從小就喜歡纏著外公,聽他講保家衛國的戰鬥故事。周杜仍清晰記得,外公的肋骨間有深深的彈痕,那就是一次激烈戰鬥留下的。他印象更深的是,外公因表現突出提幹,而外公堅定地要求“去艱苦的地方,去祖國需要的地方”。最後外公選擇到荒無人煙的牧場服役,這一幹就是10多年。

  2018年,周杜大學畢業,參軍入伍。初入軍營的他成為一名飛行測試保障兵。每天與各種飛行數據作伴的周杜,發現自己的軍營生活既沒有外公描述的金戈鐵馬,也沒有父親描述的精彩時刻,內心有些失落。

  正趕上大隊組織“一封家書”活動,周杜思來想去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傾訴自己的疑惑。沒過多久,他收到了父親的回信。

  “軍人不僅僅要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更要在日常的崗位磨練中學會成長。要在平凡中乾出一番事業,相信你也行。”看著父親的筆跡,周杜眼眶濕潤了。

  父親的鼓勵,讓周杜重燃鬥志。他每天跟著班長學實操,主動找教員學理論。深夜,他翻著歷年的排故卡片,匯總梳理故障分析筆記。憑著一股韌勁,在2019年大隊組織的“精武杯”比武中,唯一以列兵身份參加的周杜表現優異,成了大隊的保障“新星”。

  隨著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大隊決定在飛行品質評估方面尋求突破。聽説要拓展新領域,周杜躍躍欲試,但班長問他:“要是換崗就意味著重新開始,你還願意嗎?”

  “去艱苦的地方,去祖國需要的地方。”想起外公説過的話,周杜遞交了申請表。在新的崗位上,除了每天對戰機各項參數進行分析處理,對各項飛行指標進行動態存檔,他還要幫助飛行員整理好飛行報告,最忙的時候一個人要同時完成3台工作站的操作。儘管工作量更大、工作時間更長、要求更精細,但周杜始終甘之如飴。

  現在的周杜依然喜歡聽英雄故事。近年來,周杜所在的機場涌現出了“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航母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時代楷模”海軍航空大學某基地艦載機飛行教官群體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對於這些英雄事跡,周杜如數家珍。“我一定要刻苦奮鬥、不怕犧牲,傳承弘揚好他們的精神!”周杜説。

  “張超為了挽救戰機,將生死置之度外。他既是一座精神豐碑,更是一個前進航標。”任務間隙,他經常和戰友講一講戰場上的硝煙烽火、英雄人物的高光時刻,用身邊的典型事跡激勵大家,獲得戰友們熱烈的掌聲。

  2021年,在“精武杯”比武中,周杜拿到了兩個項目第一名。由於業務表現突出,他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獲得1次嘉獎。

  休假回家時,周杜去外公的墓地祭掃,他自豪地説:“現在我也有獎章了,我一定再接再厲,不辜負您的期望,用青春熱血在軍營續寫榮光!”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