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時評 | 推動世界人權事業進步的中國貢獻

2022-05-27 18:38: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字號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推動本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世界人權事業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

  中國有14億多人口,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本身就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要貢獻。中國始終把保障生存權放在首要位置,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建起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全民醫療保障網路。中國始終把提升發展權作為優先事項,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的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更長了,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得到了更多保障。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人權法治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中國人民的人權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表示,世界越了解中國在人權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越希望本國人權狀況的改善也能夠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和推進,也就越理解和認可中國。

  中國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人權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中國5次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中國先後批准或加入了26項國際人權文書,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注重將國內法律、政策等與條約規定相銜接;中國同20多個國家或組織舉行人權對話或磋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交流互鑒、妥處分歧;中國首次將“發展促進人權”引入國際人權體系……近年來,中國提出的推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被寫入多個聯合國文件之中,為推動國際人權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蓋亞那前總理摩西納加穆圖認為,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值得各國借鑒。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中心主任湯姆茨瓦特説,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於將人權議題置於一個新的可持續的國際語境中。

  中國支援和幫助諸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助力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中國長期在基礎設施及教育、衛生、農業等領域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援和幫助。從坦讚鐵路到毛里塔尼亞友誼港,從中非友誼醫院到寮國瑯勃拉邦醫院,中國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援建了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民生工程。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截至2021年4月,中國已累計派遣援外醫療隊員2.7萬人次,診治患者2.8億人次。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全球團結合作抗擊新冠疫情貢獻巨大力量。截至2022年5月上旬,累計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了46億件防護服、180億人份檢測試劑、4300余億個口罩等抗疫物資。巴基斯坦政府經濟政策顧問穆罕默德汗説,中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命權與健康權。

  需要指出的是,促進和保護人權是全人類的事業,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在人權問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國”,不需要對別國頤指氣使的“教師爺”,更不能把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搞雙重標準,以人權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國際人權事務應由各國共同商量,全球人權治理體系要由各國共同建設,人權發展成果要由各國人民共同分享。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一直是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隨著中國發展向縱深推進,中國人民的各項權利必將得到更高水準的保障,中國也將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