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大市場是充分開放的大市場”

2022-05-27 17:5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引發社會熱議。記者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相關熱點問題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岩。

  把“統一”與“計劃”等同起來純屬無稽之談

  記者:有人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重回計劃經濟”。對此您怎麼看?

  郭麗岩:這完全是一種誤讀,是由於歪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涵與特徵所導致的。破解這個認識誤區,需要正視歷史、廓清概念、正本清源。

  “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配置資源的手段與方式。所謂“計劃經濟”是對供給和需求事先計劃的指令性經濟,而“市場經濟”則是以市場價格信號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經濟體系,兩者在基礎制度和運作機制方面有著天淵之別。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已經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這是不可逆轉的客觀歷史過程。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統一”,首要就是“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包括統一的産權保護制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這些基礎制度都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顯然,“計劃經濟”與上述制度基石和統一性特徵是格格不入、毫無干係的。

  我們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保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真正的強大市場是內生性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聚焦立規建制、破除壁壘,徹底解決體制機制層面的結構性難題與矛盾,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由內而外地推動市場高品質發展和市場體系高標準建設。對於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政府的“有為”體現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硬短板”以及市場規則“軟短板”方面,強化政策穩定性與可預期性,促進各類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由此可見,有人拿“統一”兩個字做文章,把“統一”與“計劃”自然等同起來,純屬未讀懂讀透《意見》的無稽之談。

  規模不斷擴大是市場發展的“量變”,品質效益顯著提升才是市場發展的“質變”。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以拓寬規模和範圍、提升增速的“量變”為前提,以提升市場發展品質、運作效率和治理能力的“質變”為落腳點。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加速市場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催化劑”,更是充分釋放市場潛力、激發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作的重要舉措。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提升供給品質創造更多市場需求,以優化市場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力,以打通堵點卡點拓展更廣闊流通空間,以公平公正監管營造更透明營商環境,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迴圈暢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力支撐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迴圈體系,強化國內基本盤支撐,全面推動市場由大到強轉變,以自身最大的確定性抵禦外部不確定性。

  讓全球共用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紅利

  記者:如何理解作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特質要求的“充分開放”?

  郭麗岩:中國大市場是充分開放的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核心要義,不只是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大市場,更是充分開放的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作用,既體現在全面鞏固暢通國內大迴圈方面,又體現在推動國內和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保持和增強我國市場對全球企業和資源的影響力與吸引力方面。所以,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過程中,尤其要全面辯證處理好國內與國際的關係。

  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絕對不可能是真正的強大市場,強大市場本質上是國內和國際密切關聯、互為支撐的現代市場迴圈體系。我們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並不是要把所有海外消費都吸引回國、把外需都轉化成內需,而是要有效滿足自身和世界需求,讓全球共用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紅利,攜手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穩定恢復。

  記者: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對外開放之間是什麼關係?

  郭麗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國內市場統一性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意見》提出,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我們要堅持系統協同和穩妥推進原則,不斷提高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其中,“規則一致性”主要是指産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一致性。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促進內外規則相融,正是提高“規則一致性”的題中之義與主要抓手。同時,我們也要增強在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市場穩定和經濟安全的能力,有序擴大統一大市場影響力和輻射力。

  中國堅持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積極回應外資企業來華營商便利等訴求,著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為此,我們一直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支撐。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外部環境更趨複雜,我們要堅持辦好自己的事,著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激發和培育市場潛力,用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市場高品質發展中碰到的棘手難題。支撐中國高品質發展的市場潛在空間,不只是巨大的國內市場,還有廣闊的國際市場,要堅定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總之,中國大市場永遠都是對外開放的大市場。歡迎全球投資者與我們共建共用統一大市場不斷發展強大的制度紅利。

   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重點難點

  記者:《意見》明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何意義?應如何實現?

  郭麗岩:近年來,公平競爭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在維護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環境方面,不斷凝聚共識,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由此推動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與市場主體活力不斷釋放。

  當前,儘管統一市場建設已取得進展,但是在局部地區,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定型,仍存在一些區域封鎖、地方保護、標準不一致等阻礙競爭性市場格局形成的障礙,存在個別濫用行政權力或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既影響要素和資源市場一體化,也制約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品質的提升。不同類型市場主體反映,有時仍難以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存在“準入難”“準營難”“準入不準營”等隱性門檻。

  對於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而言,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為了本地經濟增長、産業發展、稅收增長和吸納就業,設置顯性或隱性壁壘,保護本地市場和企業、産品,這些保護政策導致了低層次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妨礙市場優勝劣汰,阻礙了要素資源的高效率流動。市場分割是與市場一體化、市場統一性相背離的經濟現象,主要指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對外地廠商進入本地市場、本地企業及資本流出加以限制的不當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的關鍵,是正確認識全局和局部、整體和個體的關係,各地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一切要服從服務於大局和整體,地方和個體本位利益要讓位於全國整體利益,必須做到全國一盤棋,統一大市場,暢通大迴圈,確保各項任務舉措落到實處。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破”的角度,在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以及清理市場準入和退出環節、招標採購領域不當干預行為等方面,明確提出“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

  同時,也要注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並非“整齊劃一”的。要堅持系統協同、穩妥推進原則,允許各地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優勢互補的競爭合作。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鼓勵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在要素資源市場一體化、市場平臺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體化發展經驗,要及時總結並複製推廣這些區域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