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字觀新時代 | “精準”之戰

2022-05-24 19:2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繪學習“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對擺脫貧困、豐衣足食都抱有深深渴望。

  從梁家河知青到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對鄉親們擺脫貧困的渴望,感受尤為深切。“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習近平先後在中國的縣、市、省和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他工作的重要內容,他花的精力也最多。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

  十八洞村,湘西的一座普通小村莊。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同村幹部和村民圍坐在院壩上拉家常、話發展。談起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總書記形象地打比方,要建檔立卡摸清每戶致貧原因,不能“手榴彈炸跳蚤”。

  “他希望大家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村民施成富回憶道。

  在這裡,總書記正式提出“精準扶貧”。

  截至當年底,我國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頭”,“精準”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有著深入思考,並在多次考察和講話中不斷豐富“精準”內涵。

  “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

  “精準扶貧,就是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

  …………

  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路,就是要幫助每一個貧困縣、每一個貧困戶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一場史無前例的 “精準”之戰在中華大地打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老鄉家中,總書記一次次查看扶貧手冊,“移民直補”“公益林補貼”“計生獎”“勞務收入”,他細緻詢問貧困群眾的收入和支出,同老鄉一起盤算脫貧致富門路。

  不止貧困戶的收入支出賬,全國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能否精確到一家一戶,這本賬更要算清楚。按照總書記指示,一項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國展開。正如總書記所説,“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總書記引領全國找“藥方子”,拔“窮根子”。“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在易地扶貧搬遷村,總書記殷切叮囑:“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移民搬遷要充分徵求農民群眾意見,讓他們參與新村規劃。”

 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扶貧車間,同正在加工製作紙箱的村民交流。

  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扶貧車間,同正在加工製作紙箱的村民交流。

  在扶貧車間,總書記點讚扶貧車間的重要作用:“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體現了先富帶後富,很有意義。”

  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總書記鄭重叮囑,“兩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義務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在山西大同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總書記由衷感慨:“黃花菜大産業啊!這個産業還真是有發展前途。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産業,讓它作為人民群眾致富的好門路。”

  …………

  精準扶貧之路上,各地都推出了因地制宜的好方法。

  黑龍江省青岡縣昌盛鄉興東村,“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當地的食用菌産業生産基地實現年産值600萬元,純效益100萬元;福建、浙江等地大力推進旅遊扶貧,“鄉村主題遊”與“農家樂”項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川廣元市朝天區探索實施“功能表式”易地扶貧搬遷戰略,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貧困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路徑……

拼版照片:這是黑龍江省20余個市縣的部分建檔立卡戶,在自己受益的扶貧産業中面露笑容(拍攝時間為2020年7至10月)。

  拼版照片:這是黑龍江省20余個市縣的部分建檔立卡戶在自己受益的扶貧産業中面露笑容(拍攝時間為2020年7至10月)。

  “精準”發力,舊貌換新顏。一組組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

  960多萬人“挪窮窩”,擺脫了閉塞和落後,搬入新家園;

  110多萬貧困群眾當上護林員,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近2000萬貧困群眾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養,24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群眾拿到生活和護理補貼;

  28個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一些“直過民族”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

  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精準扶貧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實現。

  “精準”,飽含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深情牽掛,印證著“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莊嚴承諾,這是總書記為民初心的生動體現。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