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護患者的“生命線”——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疫情期間就醫需求

2022-05-22 15:3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

  疫情期間,群眾就醫買藥一直是“急難愁盼”問題。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青海大學附屬醫院1800名醫護人員駐守醫院,堅守崗位,將疫情防控和正常醫療服務保障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科學區分患者人群,合理設置緩衝區,實施精細化分類服務,為老人、兒童、孕産婦、急危重症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堅決保障好疫情期間群眾正常就醫需求。

  血液透析中心:確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一大早,血液透析中心主任巴應貴就在為這天要從西寧市管控區、封控區、防範區前來透析的幾名患者撓頭,電腦螢幕上是最新的西寧市“三區”劃分情況表。“不少患者根本不清楚他們屬於哪個‘區’,還要根據他們報備的地址再確認一遍。”巴應貴説。

  即便是在疫情期間,血液透析中心每天依然有100多名患者要來透析,其中老年人佔了一半,最大的年齡超過80歲。據了解,透析患者一次沒有及時透析,就有可能引起心慌、胸悶,甚至心衰、死亡。對巴應貴來説,疫情期間如何確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是他的頭等大事。

  “上午50多名透析患者,下午50多名透析患者。”這是一直以來血液透析中心的常態。在長達四五個小時的透析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操作,不僅要確保病人的安全,還要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為此,兩班倒的常態在疫情期間被打破。

  “12人四班倒,連班、通班守護患者‘生命線’,今天就有4個從‘三區’來的病人。”巴應貴把他們分成了兩撥,一撥在20點到0點透析,另一撥在翌日淩晨1點到5點,中間還要留一個小時進行機器清洗和消殺。

  “這樣安排是為了把他們跟其他安全區域來透析的患者分開,醫護人員也會全程穿戴防護裝備,確保大家的安全。”巴應貴解釋説。可這也就意味著今天科裏有人要加班。自疫情發生以來,血液透析中心僅有的10名護士和兩名醫生就一直住在科裏,加班加點至深夜、超負荷運轉早已成為常態。

   産科:“跑步迎接新生命”

  “病房已經住滿了,疫情期間産科跟平時一樣忙。急危重症孕産婦像妊娠期高血壓、先兆子癇等一個接一個,明顯比平時要多。”護士肖海雪一路小跑著説道。

  “在産科,所有人都在跑,從早到晚,根本停不下來。”肖海雪邊跑邊説,就是好不容易停下來,也是在病房給新手媽媽指導母乳餵養,協助辦理出入院手續,整天忙得團團轉。

  産科的特殊性在於,分娩到來不分季節不分晝夜。肖海雪説,目前産科病房有將近30個孕産婦,每天要迎接十四五位新生兒的到來。這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一個個小生命為疫情的陰霾帶來一縷縷曙光,也給人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人手不夠,年輕護士挑大梁。”由於科裏一部分醫護人員被抽調去核酸採集,科室工作量卻絲毫未減,去年剛入職的年輕護士馬玉婷挑起了大梁。

  産後乳腺疏通、擦洗、接手術病人、打點滴……馬玉婷忙得不可開交。疫情期間,院內醫護人手緊張,一個人恨不得掰成兩個用。從早上8點接班到18點下班,馬玉婷沒有休息時間,中間只有短暫的午飯時間可以緩口氣。

  “科裏年長的護士作息時間都跟我一樣,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做到更多。”馬玉婷説。唯一不一樣的是,馬玉婷已經懷孕11周了,前幾天剛發現。孕早期的症狀讓她的臉色有些蠟黃。丈夫來電話反覆叮囑“少跑些”,可是患者和家屬一聲招呼,她就把丈夫的囑咐拋在腦後,小跑著趕了過去。

  急救中心:“不能因為核酸耽誤病人的病情”

  急救車呼嘯而來,這已經是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救護車今天的第20次出診了。一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被緊急送往搶救室。

  “平時最多八九趟,疫情期間救護車出診次數最多一天能達到20趟。”急診外科、急救中心接診部副主任李琳業説。

  受疫情的影響,白天的急診大廳裏沒有了往日的熙攘,前來就診的患者寥寥。可是一到晚上和淩晨,患者明顯增多,“昨天晚上救護車出診11趟,10名患者收住院,又從外院轉入了4名患者。”李琳業仔細地算著出診量説,疫情期間重症患者明顯增多了,而且患者的病情多是危急重的,特別是消化道出血、腦梗的患者明顯增加,對急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暴發以來,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有一個原則——“不能因為核酸耽誤病人的病情”,儘管這會增加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

  據急救中心接診部副主任吳海濤介紹,前兩天,他們遇到一名從“三區”送來的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急需進行氣管插管。即便患者來自封控區,他們也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開展緊急搶救,面對可能被感染的風險,仍果斷開放患者氣道,打開生命通路。

  “哪怕病人是‘陽性’我們也會全力進行救治,這是醫者的天職。”吳海濤説。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