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求是網評論員:持續深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

2022-05-12 23:28: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涉及範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是,同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短板。在《求是》雜誌新近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總書記明確要求“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抓好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對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科技評價機制要堅持品質、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準、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在項目評價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在人才評價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薪酬制度關係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要支援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穩定並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減法”。科技管理對科研創新具有牽引規範作用,好的科技管理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於做“減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要進一步解決好“管得太死”、“管得太細”等問題,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挂帥”機制。“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把需要攻關的科研項目張榜,誰有本事誰揭榜,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舉措。在“十四五”首批重點研發計劃中,部署實施了87項“榜單”任務,已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深入推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一方面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另一方面要真研究問題,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前進征程上,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我們一定能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更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

[責任編輯:張亞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