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爭之國”真相揭秘之影視篇:《入侵》——巴拿馬人的集體記憶

2022-05-11 20:06: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14年4月,由巴拿馬電影導演阿布內貝內姆編劇和執導的紀錄片《入侵》上映(如圖),這部影片講述了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之後的故事。這部不尋常的紀錄片沒有解釋戰爭的來龍去脈,也沒有挖掘新解密的檔案文件,而是提供新的視角聚焦于美國入侵對巴拿馬民眾的影響以及這次入侵是如何出現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的。

  歷史通常是由勝利者來講述的,但《入侵》恰恰相反。《入侵》是一部關於一個國家集體記憶的紀錄片,它從巴拿馬普通人的視角回顧了1989年美國入侵並抓捕巴拿馬領導人諾列加的那場戰爭。人們的生活被戰爭打亂,很多人都對1989年耶誕節和新年期間發生在巴拿馬的入侵戰爭有各自的記憶。

  紀錄片《入侵》沒有使用檔案錄影,而是聚焦普通人對軍事入侵的記憶,包括差點在轟炸中喪生的人、臨時軍事防禦部隊官兵、記者、歷史學家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目擊者在接受紀錄片採訪時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當入侵行動開始時,一名希望過一個安靜耶誕節的記者打電話試圖説服同事美國入侵巴拿馬的謠言被誇大了。而就在那一刻,首批炸彈落下來了。一名老人回憶説,1989年12月20日那一天淩晨,美軍的炸彈不斷向巴拿馬城貧民區襲來,房屋被摧毀,很多人死亡,美軍轟炸過後,倖存者只能在臨時住所慶祝耶誕節。一名歷史學家表示,巴拿馬大學的地震站記錄顯示,美軍發起入侵行動14個小時內發生過417次爆炸,也就是每兩分鐘就有一枚炸彈爆炸。然而,對於巴拿馬城富人區的居民來説,這場戰爭並不比盛大的煙花表演危險,一些人坐在高層公寓客廳裏,手中拿著酒杯全景觀看這場軍事行動,他們中的許多人為諾列加政權垮臺而歡呼。一對富裕的巴拿馬老年夫婦在紀錄片《入侵》中聲稱,他們看到年輕的美國大兵特別激動,還給他們提供了牛排。

  據目擊者説,美軍官兵在作戰中很注重自身防護,極力避免本部隊有人員傷亡。與此相比,美軍根本不把平民傷亡當回事,尤其在巴拿馬城貧民聚居的埃爾喬裏略地區,美軍犯下了很多暴行。巴拿馬國防軍總部位於這個貧民窟周邊,美軍為了減少部隊傷亡,在步兵出動前至少從兩個方向持續4小時向巴拿馬國防軍總部發起重武器攻擊,毫無疑問,這造成了附近眾多巴拿馬平民死亡。一些倖存者回憶説,美軍在攻擊前並沒有向附近居民發出過警告,導致許多人死在美軍炮火之下,埃爾喬裏略地區街上躺著很多平民屍體。還有人回憶説,美軍有時胡亂開槍,有時還把平民當作巴拿馬士兵殺死。在美軍實施晚上6點到早上6點宵禁期間,外出的平民會遭到射殺。美軍聲稱巴拿馬國防軍很多士兵將其制服換成了平民服裝,這使他們很難區分平民和“便衣兵”,從而導致一些平民死亡。一名巴拿馬歷史學家表示,巴拿馬國防軍大多數部隊很快就投降了,美軍根本沒有必要對巴拿馬老城發起攻擊,也不需要在街區大開殺戒。對於究竟有多少巴拿馬人死於1989年美軍入侵行動,這部紀錄片沒有給出結論性的答案。有評論稱,真實的統計數據會讓美國感到尷尬,美國政府將當時的行動描述為現代戰爭中迅速的“臨床手術”。

  紀錄片稱,許多巴拿馬人希望諾列加下臺,但他們反對外國入侵。影片還採訪了一個當年在教廷使館工作的人。諾列加當時就躲藏在教廷使館,為了逼迫諾列加走出使館,美軍大聲播放搖滾樂,試圖使諾列加神經衰弱。經過多日的煎熬,1990年1月3日,諾列加向美軍投降。

  這部紀錄片上映後不久被巴拿馬推選為參加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角逐的參選作品,但遺憾沒有獲得提名。據悉,這是巴拿馬首次提交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這部廣受好評的電影上映正值美國考慮向伊拉克增派地面部隊之時,該片對美國武裝干涉外國的合法性和美軍官兵的人性提出了質疑。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