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字觀新時代 | 棟樑之“材”

2022-05-08 16:0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繪學習1916年春,遠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寫下萬言雄文《青春》,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振奮無數青年鬥志,喚醒了青春中華。之後發生的五四運動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星空……

  1922年,在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下,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前身——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

2020年5月3日,人們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參觀。

  2020年5月3日,人們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參觀。

  回望百年,青春是我們黨與生俱來的優秀基因,青年是我們黨幹事創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著青年的熱情和奉獻。”

  百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國青年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接續奮鬥,為了建設他們理想中的美好中國、青春中國,甚至不惜獻上年輕的生命。陳樹湘、趙一曼、邱少雲、黃繼光、雷鋒……他們的青春和故事激勵後人;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青年英才突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樑;進入新時代,一批又一批中國青年與時代偕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重視青年工作、關心青年成長成才,也對廣大青年寄予厚望。這從他在地方工作時的一封書信,可見一斑。

  1983年12月的一天,曹兵海和其他幾位河北農業大學正定籍的同學收到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一封特別來信。

  習近平在信中這樣寫道:“農村迫切需要農大學生,農大學生同樣也離不開農村。可以説,家鄉的40多萬父老鄉親都在翹首以待,盼望著你們早日以優異成績成就學業,為祖國的四化建設挑梁扛柱,竭智盡才。”

  字裏行間,流露出習近平求才思賢的真情。

  受到習近平同志的真情感召,河北農業大學1984屆至1987屆正定籍51名大學生中有一多半人回到正定工作。後來,這些當年陸續回鄉工作的大學生在當地農業、畜牧、林業等一線部門獨當一面,他們之中多位還成了石家莊市、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專家。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併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總書記和在展廳參觀的優秀青年代表交談。

  “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這是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總書記對廣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

  “棟樑之材”四個字,成為總書記寄望新時代青年的重要關鍵詞之一。如何成為棟樑之材?總書記在一次次與青年的交流互動中給出答案。

  談愛國,總書記告誡“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談理想信念,總書記叮囑“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

  談“練就過硬本領”,總書記提示“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鼓勵廣大青年“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談“創新創造”,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

  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建設培養、輸送人才的重任。總書記曾説:“每年五四前後,這個時間我是留給青年人的,到年輕人中間和青年學生相處,到學校看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23次到大學校園考察。

  2014年5月4日,總書記來到五四運動策源地北京大學,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的生動比喻,指出價值觀教育要抓早、抓實的重要性。

  2021年4月19日,總書記走進母校清華大學,鼓勵廣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2022年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這是總書記在立德樓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並參與討論。

  今年五四青年節即將來臨之際,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在同人大師生代表座談時,再次勉勵廣大青年在青春的賽道上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佈白皮書。白皮書中説:“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面臨著建功立業的難得人生際遇。”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今天,五四精神的火炬已經傳到這一代青年手中。

  總書記深情勉勵:“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策 劃丨孟利錚

  視 覺丨郝鳳林 張紫曦

  校 對丨劉禛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