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 照片背後的故事|靜態管理下的上海韌勁兒
4月7日晚,我和同事抵達上海虹橋火車站,隨即投入抗疫報道。
上海是擁有大約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疫情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在這裡,我感受到了靜態管理下的上海韌勁兒。
↑“靜態”管理之下,上海乍浦路橋和外白渡橋少了往日的車流(4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我曾經參加2020年初武漢抗疫報道,這次參加上海抗疫報道,我對選題的選擇、切入的角度、細節的把握,有了新的認識。
聚焦值守金融人
疫情下值守在金融崗位的人們是什麼樣的狀態?他們如何在陸家嘴鱗次櫛比的大廈中值守?帶著這些問題,我首先採訪了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市場部。
進入重點防控單位採訪拍攝,除了需要準備24小時內的核酸陰性證明、採訪證件、健康碼綠碼,還需要穿著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和眼罩。
為了拍攝到職員們自然生動的畫面,我在拍攝前盡可能多地去觀察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一段時間接觸後,採訪對象放鬆下來,也逐漸習慣了我這個身穿“大白”、手舉相機的外來人員。我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工作、休閒、洗衣、健身及在“宿舍”內同家人視頻通話的情景,形成了稿件《疫情中值守崗位的金融人》。
↑這是記者在封閉管理期間拍攝的工商銀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場部堅守崗位的部分員工的住處。員工們將會議室、更衣間臨時改成單人宿舍用於休息(拼版照片,4月14日攝)。
↑4月14日,工商銀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場部市場行銷科科長黃碩喆(左)在空閒時做起了俯臥撐。
↑工商銀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李日(前左)和同事們在辦公室內合影(4月14日攝)。
為值守的金融業務人員提供保障的是辛苦的後勤保障人員。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後勤服務中心,我和同事採訪了後勤保障“三人小組”。
採購生活物資、組織核酸檢測、進行環境消殺……事無巨細。有他們在,儘管條件有限,但大家的心“穩了”。
↑4月21日,在後勤服務小組指揮下,工作人員在位於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入口處對配送的生活物資進行消殺。
↑後勤保障小組成員薛鋒以5升裝的桶裝水作為自己鍛鍊的“器械”(4月20日攝)。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後勤服務中心主管韓皓在大樓內一處空曠的位置吃午飯(4月20日攝)。
記錄基層暖心事
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凡人微光值得被記錄和傳播。
我採訪了為被困運輸船家接力傳遞外賣訂單、紓解困境的碼頭管理者;每天電話不停、解決各類民生難題的基層民警;千里馳援上海協助消殺的救援隊;活躍在全市範圍內的快遞小哥;負責醫廢、涉疫垃圾處置的工作者……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構築成了宏大抗疫圖景的一部分。
↑4月10日,在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門口接處警情時,周譽又接到臨近轄區派出所打來的協查電話。
↑一位快遞小哥在上海市黃浦區興安路為居民送貨(4月28日攝)。
↑4月30日,上海環境集團工作人員在上海市仁濟醫院南院區(新冠定點醫院)收集醫廢。
↑4月11日,楊浦區海保碼頭工作人員在作業區幫忙轉運訂單貨物。當日,因封控措施被困碼頭的船主張同華向商家訂購了食物,但因為碼頭的防疫規定無法交接,了解情況後,碼頭管理者與配送人員接力,將訂單貨物送到張同華手中。
↑4月13日,馳援上海的蘭州山河救援志願服務隊來到黃浦區疫情嚴重的多個小區,對居民樓進行消殺。
↑4月26日,工作人員在上海市黃浦區四川中路480號採樣點為居民進行核酸篩查。當日,上海市對所有的封控、管控和防範區域內人員進行全員核酸篩查。
這座城市的人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個人都有故事。
我能記錄的只是大時代的點滴,勝利的希望源於每個人的堅守。
↑4月30日,走出醫院準備回家時,小華(前中)和姐姐、媽媽(右一)一起回身向護送他們出院的醫護人員揮手道別。當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部院區(新冠定點醫院)收治的3歲重症新冠患者小華(化名)出院。
↑4月24日,由方艙醫院返回的村民王女士走入村中家門口的小路。當日起,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聯勤村村民陸續從隔離點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