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戰疫錄)俄羅斯小夥Matveev“甜蜜”守“滬”

2022-05-02 12:4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俄羅斯小夥兒matveev(左)在給社區裏的老年人派發俄羅斯甜點小禮包 受訪者 供圖

  中新網上海5月1日電 題:俄羅斯小夥matveev“甜蜜”守“滬”

  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30歲的俄羅斯小夥evgeniy matveev(中文名:高尚)説他在中國待了“半數時間”了。

  從14歲隨父母來北京讀書,到而今在上海工作,他感受到了中國這些年的變化。

  俄羅斯小夥兒matveev(左)在給社區裏的老年人派發俄羅斯甜點小禮包 受訪者 供圖

  愛心甜品守“滬”

  matveev和女友住在上海黃浦區復興坊的一個老房子裏。最近,在陽臺上,女友和附近鄰居一起給他慶祝30歲生日,一位鄰居還在平板電腦上給他畫了一幅生日畫。“還挺溫馨的”,他説。

  疫情期間,他從俄羅斯朋友的公司那拿來裝有當地餅乾、糖果的愛心小禮包,發給社區裏的老人、小孩。

  “甜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可能對心情有好處。”他説。

  他表示,疫情發生以來,雖然很多事情不在可控範圍內,但自己還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做點事情。

  其實,當初因工作搬來上海時,他有點猶豫,在北京待習慣了,交流順暢;到上海後,他發現很多年紀大的人都講上海話,總有些隔閡。慢慢地,他發現上海的老年人還挺可愛的,“有點像年紀大的小朋友,或者説像老小孩。”

  這次派發小禮包時,他碰到一對退休教師夫婦,“他一看到我是外國人,先跟我説法語,發現我聽不懂,就跟我説英語,然後我跟他説我會中文,他問我是哪人,我説是俄羅斯人,他給我來了一句俄語。”

  “他和妻子都會俄語,讓我覺得挺溫暖的。我很長時間沒見過外公外婆了。” matveev説。後來,他才知道,上世紀50年代,中國學俄語的人還挺多的。

  俄羅斯小夥兒matveev(中)在給社區裏的老年人派發俄羅斯甜點小禮包 受訪者 供圖

  體驗“雙城”變化

  matveev的中文挺好。14歲時,作為獨生子,他跟著父母來到北京,在一所國際學校讀書,高中畢業後到清華大學讀本科。

  他説,其實那時候很多成績好的俄羅斯學生會回去考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等等,很少高中畢業後選擇留在中國學習的。

  但這是他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我覺得這個機會不能浪費,我想努力看看。”

  matveev大學一年級時,父母回俄羅斯,挺擔心他的,“因為清華大學(讀書)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但他們想了想,還是鼓勵我。”

  他説自己那時對中文挺有興趣的,“在國際上這(中文)也可能是個‘未來’,我要是學了,未來在市場上會佔有一定優勢。”

  “顯然沒有選錯”,若干年後,回想起當時的選擇,他如是説。

  這十來年,中國變化很大,matveev説,“我是親身經歷、看到了(中國的)發展,所以覺得還挺值得的。”

  尤其是“速度”。他還記得高中畢業那年,他跟同學從北京到上海,坐了20多個小時的“綠皮車”;來上海工作後,乘坐京滬高鐵,最快4個多小時就能到北京了,“感覺上了高鐵,回復幾封郵件,然後就到了,非常了不起。”

  畢業後,他先在北京工作,就職于一家俄羅斯公司。前幾年,這家公司與中國公司合資註冊新企業,他就轉到了新的中俄合資企業工作,來到上海,“行業市場還挺大的,有一個相對穩定、有方向的發展。”

  疫情之下,其公司業務也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機票變貴、國際運輸價格上漲等;但與此同時,企業也發現更多行業機會,找到合作新領域。matveev説,比如,通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可降解塑膠這段時間突然在中國火了起來,“俄羅斯有相關的佈局,以前在中國比較難找到有關的技術、工藝,現在,商機來了。”

  “困難中也可以尋找機會。”他説。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盧曉川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