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西方抗疫“躺”出四大災難,帶給中國四點啟示

2022-04-30 11:43:00
來源:朝陽少俠
字號

  隨著上海抗疫進入關鍵攻堅時刻,一波波輿論病毒也在暗流涌動。有公知大V煽呼中國“順應全世界的做法”,效倣西方“全面放開”“與疫共舞”,認為這不僅“有助經濟”也能讓民眾“重獲自由”。

  外國的月亮真的更圓嗎?只要看看“躺平抗疫”的下場就不難發現,所謂“與病毒共存”實則是西方治理失能、失效、失序的堂皇託辭,終究難掩背後四大災難。

  災難一:

  疫情反覆延宕,病亡人數激增

  英國是最早提出“群體免疫”概念的國家,今年2月宣佈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但很快遭病毒打臉。據統計,僅上周,英國新增確診病例總數達26.6萬,日均確診病例達3.8萬,均高於2月末水準。

  美國、加拿大等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也紛紛跟風。“全球第一抗疫失敗國”美國自不必説,病亡數量直逼百萬。《柳葉刀》研究表明,疫情暴發以來到今年3月,全美“超額死亡”人數已逾110萬,而這些悲劇本不該發生。

  地廣人稀的加拿大“躺平”後病例數字同樣明顯回升。加拿大首席衛生官譚咏詩曾於今年2月稱,傳染性更強、更易導致重症的奧密克戎BA.2亞型毒株“在加拿大傳播速度相對較慢”。話音剛落,媒體就曝出BA.2病例數激增,僅安大略一省日增感染人數就已飆破12萬。

  早在2020年疫情在西方國家暴發之初,就有不少西方政客宣稱“已經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兩年後又改口説“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

  西方人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就是假裝疫情不存在,生死有命,全靠優勝劣汰。最近個別西方國家確診病例減少,並不是因為病毒“奇跡般地消失”了,而是他們壓根不檢測,自以為把頭埋進沙裏就沒有了疫情。

  殊不知,世衛組織早已説過,“檢測就是防治疫情最重要的工具”。放任自流,只會導致疫情一波又一波暴發。2022年4月,世衛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繼續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已是世衛組織第9次做出延長決定,再次説明“鴕鳥心態”“掩耳盜鈴”消滅不了疫情。

  災難二:

  變種層出不窮,後遺創傷難除

  西方各國“躺平”導致全球疫情久拖不絕,病毒新變種有如打地鼠般不斷冒頭,比如英國就率先發現了XE、XF、XD等新毒株。世衛組織警告,更多變異病毒傳播將導致更多潛在危險病毒突變。德國衛生部長日前也警告,今秋可能出現“殺手級”變種。

  如果西方繼續自甘淪為“培養皿”,恐怕終有一天用來命名新變種的希臘字母、英文字母都會不夠用。

  事實上,新冠病毒對人體造成的長期損害仍舊未知。《柳葉刀》最新文章認為,新冠倖存者可能面臨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問題。人類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依然有限,理當保持敬畏之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指出,奧密克戎導致的後遺症遠多於流感,“乾脆放開”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全球1200多名科學家在《柳葉刀》發表聯署文章,批評英國急於解封,既不道德也不科學,只會讓一代人冒險陷入未知的新冠後遺症中。

  美國“抗疫隊長”福奇近日也撰文承認,由於容易發生變異,“傳統的群體免疫概念可能不適用於新冠病毒……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冠病毒不會在人群中消失。”

  災難三:

  復蘇屢屢受挫,經濟不進反退

  2020年4月,美國得克薩斯州副州長丹 帕特裏克曾在接受採訪時口出暴論,“年長者要為國犧牲,以拯救美國經濟”。目前美國超過四分之三的死亡病例為老年人,但美國經濟因為他們的“犧牲”而得救了嗎?

  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顯示,今年3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了8.5%,創下1981年以來新高,住房、食品、能源等價格均出現上漲。《華爾街日報》調查顯示,美國經濟在未來12個月內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由1月的18%上漲到28%。按照帕特裏克的邏輯,這幾十萬老年人豈不全都為國“枉死”?

  如果故意無視疫情傳播規律,任何經濟政策都只會是治標不治本。任由病毒繼續這樣擴散變異下去,還會導致大量勞動者被困家中,引發勞動力短缺、物流成本上升、供應鏈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又談何經濟復蘇?

  災難四:

  民眾憂慮不安,消極情緒蔓延

  西方“躺”了,表面上街市恢復車水馬龍,但深層次影響只有廣大民眾自己心知肚明。蓋洛普今年1月民調顯示,全球58%受訪者認為疫情正變得越來越糟。

  疫情使多國民眾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甚至罹患心理疾病。美國疾控中心報告稱,2021年37%美國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44%美國學生持續感到悲傷或絕望。皮尤公司民調顯示,56%美國民眾對疫情防控喪失信心,20%民眾認為美國社會永遠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

  封了解、解了封的歐洲始終不能完全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許多人因此失業,難以應付飛漲的物價,産生仇恨情緒。他們借助“不隔離、求民主”的示威遊行,發泄對政府的不滿,成為擾亂歐洲治安的“定時炸彈”。

  瑞士資訊已經發出警告,“只要病毒沒被控制住,它就會控制社會”。可以想見,西方國家再繼續“躺”下去,“新冠一代”的焦慮與憤怒只會與日俱增。

  歷數西方“躺”出的四大災難,恰能為中國帶來以下四點啟示:

  啟示一:

  西方“躺平”並非自願選擇,而屬無奈之舉

  世紀大疫當前,西方國家政府並非不願為,而是不能為。西方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哪個領導人敢動真格硬核抗疫,自己肯定要先被趕下臺。西方更缺乏眾志成城的民眾,不少人“若為自由故,生命亦可拋”,何況拋棄的多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眼中“本該自然淘汰”的老人。

  加之眼下西方對俄羅斯濫用“地獄級”制裁,導致本應受控于地區層面的烏克蘭危機向全球外溢,給國際産業鏈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西方不敢也不能再度收緊防疫措施。

  全球化本就讓世界更“平”,西方國家再主動“躺平”,也就意味著為“毒”作倀,導致抗疫“優等生”也難以獨善其身,這無異於對別國的“躺平綁架”。西方一些人就是要把中國的智商拉到和他們同一水準,才能勉強掩飾自己的無能和無奈。

  啟示二:

  “躺平”政策戳破西方人權謊言

  抗疫進入第三年,西方國家成績稀爛,不僅不深刻反思、總結教訓,反而束手就擒、聽天由命,從根子上講就是沒把人命當回事,徹底戳破了他們經營多年的“人權衛士”人設。

  英國只有6700萬人口,還擁有世界頂尖醫療體系,尚且因“躺平”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更遑論人口超14億,人口密度大,東西部、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每人平均醫療資源少,老齡和慢性病人口規模龐大的中國呢?

  據測算,如果中國採取西方式“躺平”,大概率會造成驚人的醫療資源擠兌甚至是人道主義災難,今年年初死亡病例就會突破300萬。中國人最講孝悌,我們做不到像西方國家那樣對數以百萬計的老人離世無動於衷,更不可能像一些西方政客那樣説出“省了一大筆養老金支出”之類的冷血謬論。

  正如曾親歷武漢疫情阻擊戰的英國學者羅思義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人權就是讓人活下來!活著,才有機會談其他。”

  西方人急於享受“自由”,買單的卻是數百萬的老年人、少數族裔、低收入人群等社會弱勢群體。中國大城市的千萬人暫時犧牲自由,換取的則是包括更廣大三四線城市、鄉村億萬人民的生命和尊嚴,這才是真正的人權!

  啟示三:

  中國抗疫最大程度維護了國家利益

  有人説,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拖累了經濟發展,這純屬偷換概念。當前國內經濟短期有波動,恰恰是因為部分地方未能將“動態清零”政策落到實處,罪魁禍首是新冠疫情,而不是抗疫政策。兩年來的抗疫實踐表明,中國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阻擊了局部疫情反彈。

  單算經濟賬,中國抗疫保住了國家的財富。去年中國經濟增長8.1%,經濟總量增加約3萬億美元,相當於增長了一個法國或義大利一年的經濟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一騎絕塵。今年一季度,中國GPD同比增長4.8%,高於去年第四季度4%的增速,在國內外超預期因素下仍然實現了“開門穩”。

  中國防疫直接成本約佔GDP總量的0.4%,大幅低於“躺平”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結果顯示,中國支出和收入損失佔GDP比例為4.8%,而美國、英國的支出和收入損失佔比分別為25.5%、19.3%,遠超中國。

  啟示四:

  必須堅定走自己的路、做正確的事

  抗疫不是單純的傳染病學問題,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社會動員、治國理政問題。必須在深思熟慮、統籌全局的前提下,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作出力挽狂瀾的決策,這才是對最廣大人民擔當盡責的表現。

  去年“七一”,中國領導人説中國共産黨“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不是一句虛話。疫情暴發兩年多來,全世界哪個國家接受抗疫“閉卷考”還斬獲最高分,國際社會自有公論,只是有人不願面對、不敢承認罷了。正如醫學健康領域知名媒體人黛博拉 麥肯齊所説,中國抗疫模式解決了西方沒能解決的難題。

  中國先後戰勝了其他國家都沒能戰勝的阿爾法、德爾塔等前任“毒王”,如今正在代表人類迎戰新晉“毒王”奧密克戎,走出一條新路。西方世界習慣了認為只有自己代表著先進、理性、發達,卻被一場疫情戳破了遮羞布,能不對彎道超車的中國羨慕嫉妒恨嗎?

  於是我們看到,近期上海疫情反彈後,美國高調宣佈“強制撤離”駐上海總領館人員,口口聲聲説外交官的生命是“最高級保障事項”,還埋釘子批評中國“任意執法”。

  美國疫情遠比中國嚴重,按美國人的邏輯,中國駐美國使領館早該“強制撤離”了。更何況,其他國家駐華外交官都能尊重中國抗疫政策,怎麼唯獨美國外交官這麼矯情?

  美國此舉的實質,就是看不慣中國抗疫政策,妄圖居高臨下污衊詆毀中國道路,巴不得中國人窩裏鬥、自暴自棄,跟美國人一樣任病毒蹂躪。

  明眼人都應看清,在世紀大疫這場世界大戰中,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最大戰勝國,憑什麼要輕信一群戰敗國特別是最大戰敗國的風涼話,去自廢武功?

  誠如中國媒體人所言,“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爭、策略之爭、方法之爭,本質上則是制度之爭、國力之爭、治理能力之爭甚至是文明之爭。

  疫情是天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抗疫必然是一場持久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體量大、頭緒多,奮戰在人類同疫情鬥爭最前線,還要同新冠病毒和政治病毒兩線作戰,難免會遭遇各種磕磕絆絆甚至是史無前例的困難,但這都不是我們半途而廢的理由。

  上海是中國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歷來承擔著探索超大規模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使命,如今正在做的就是一套最難的“超綱卷”——近2500萬人突然靜默管理,同時也要保障好所有人的吃飯、看病等基本生活需求。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難題,西方已經交了白卷,中國仍在堅持作答。

  在國際形勢波譎雲詭的當下,中國既要總結成功經驗,也要反思短板不足,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斷超越自我。

  同時我們要切記,形勢越是危急,越要保持定力、明辨是非。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容易被碎片化、情緒化的資訊一葉障目、帶偏節奏,陷入情緒應激,淪為“演算法囚徒”。一旦負面情緒傳染失控,只會親者痛仇者快。普通民眾也要冷靜下來,認清誰才是自家人、誰才是真正為了大家好。

  當地滑的時候,站穩了就是英雄!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