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國內大迴圈觀察

2022-04-26 10:1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題: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國內大迴圈觀察

  新華社記者

  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迴圈格局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引人關注。

  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暢通迴圈,做強市場,成為中國在更複雜多變環境條件下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34.8%!

  這是今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此數據十幾年前曾達到67%。

  與這一下降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高位,甚至有7年超過100%,國內需求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下降的影響。

  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蔓延。進入2022年,全球疫情持續,俄烏衝突又加速世界格局變化。

  “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國家同時經歷經濟衰退,遭受資本、工作和生計損失。”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對當前“全球危機交叉重疊”的狀況深感憂慮。

  “我們預計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説。近日,這個組織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6%。

  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國如何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

  “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迴圈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這是中國針對國際局勢變化的應對之策,更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

  “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是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反映。”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國家的經濟體量越大,國內迴圈的比重就越高。

  歷史數據表明,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迴圈。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迴圈同國際經濟迴圈的關係也在持續調整。

  數據顯示,出口占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的35.4%下降為2019年的17.4%。

  “不能坐等市場變化,要主動出擊,積極應變。”儘管公司的外貿市場一直紅火,但隨著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主要從事閥門研發生産的浙江華龍巨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戰略性拓展內銷市場。

  “出口轉內銷,並非簡單換個市場,關鍵還是要有好産品。”華龍巨水外事副總經理孫起斌説,在國內國際雙迴圈、內外貿一體化佈局下,企業生産逆勢增長,其中一季度國內銷售額同比增長11.2%。

  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暢通國內大迴圈,做大做強國內市場,不僅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中國經濟基本正常運作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迴圈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沒有任何人能打倒我們、卡死我們!”

  對接“供給”和“需求” 暢通經濟良性迴圈

  3.3%——這是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前兩個月,這一數據達到6.7%,創下去年8月以來的新高,但受國內疫情多發影響,3月份出現負增長。

  暢通國內大迴圈,關鍵在於對接好供給和需求。

  疫情之下,投資、消費增速乏力,産業鏈供應鏈堵點突出。如何擴大有效供給,穩住內需基本盤?

  糧食總産量連續7年超過1.3萬億斤,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形成強大生産供給能力,這是中國經濟良性迴圈的堅實基礎。

  擁有超過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抵禦外部風險的底氣。

  暢通産業鏈供應鏈,釋放供給能力,是供給側發力的關鍵。

  搭建汽車晶片線上供需對接平臺,引導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優化産業鏈佈局……針對汽車行業“缺芯”等問題,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措施。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産銷均突破120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4倍。

  以創新提升供給水準,讓産品更加適銷對路,以有效供給拉動需求,是供給側發力的方向。

  壓減粗鋼産能,佈局高端裝備、汽車、新材料等先進製造業;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55.9萬個,在建“5G+工業網際網路”項目超過2400個,製造業“數智化”轉型“加速跑”……一系列舉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讓中國製造“骨骼”更加強健,推動供給向高品質邁進。

  “這兩年家裏多了好多‘會説話’的電器!”浙江紹興諸暨市趙家鎮居民潘君説,智慧音箱、掃地機器人、家庭影院,成為很多村民的“心頭好”。

  “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正在推動供給側加速變革,更多適銷對路的商品將促進內需潛力進一步釋放。”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蘊説。

  開年以來,中國消費市場總體保持恢復發展態勢,但近期本土疫情點多、面廣、頻發,令回暖的消費再度承壓。

  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針對消費乏力問題,新的促進政策加快部署。

  在北京,一項促進綠色節能消費的活動剛剛啟動,消費者可領取綠色節能消費券,購買空調等20類商品;在重慶,19項促消費措施直達基層……

  從當下看,刺激消費政策是有力抓手。從長遠看,擴大消費需求,核心是增加消費主體的收入。

  “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等內容寫入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擴大有效投資,是擴內需穩增長的另一重要發力點。

  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加快至9.3%,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的86%已完成發行……一季度,宏觀政策持續發力,傳遞出投資發力穩增長的積極信號。

  “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將推動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有利於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解決堵點卡點 讓要素流動更加順暢

  4月10日,一份關乎國民經濟迴圈的重磅文件亮相。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長期以來,中國市場雖大,卻“大而不強”: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存在隱性壁壘,規則和標準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統一,地方保護現象仍然存在……

  “這讓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競爭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説,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迴圈的背景下,形成統一大市場顯得迫在眉睫。

  形成統一大市場,要打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全國一張清單”,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的制度體系……一系列措施將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不斷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量,加強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原始創新的保護,這讓企業更加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創新創造。”西安西電捷通無線網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軍説。

  形成統一大市場,要有統一標準和規範。

  今年初,《關於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對外公佈,標準建設都是其中要點。

  “讓規則先行,奠定市場發展基石;讓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運作效率;讓標準不斷完善,提供更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説。

  形成統一大市場,要“物暢其流”。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240多個民用運輸機場,快遞網路鄉鎮網點覆蓋率達98%……近年來,中國交通物流體系建設“加速向前”。

  物流關乎國計民生。3月以來,國內疫情多發,人流物流暢通受到影響,大量生活、生産物資“困”在路上。

  公路承擔著全社會70%以上的貨運量和客運量,疏通交通運輸“腸梗阻”刻不容緩。

  不得以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為由限制通行,足量發放使用全國統一通行證,逐個攻關解決重點地區突出問題……4月18日,一場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針對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部署10項舉措。多部門也發出通知,嚴禁擅自阻斷或關閉高速公路等,確保貨運物流通暢。目前,全國物流不暢問題正在緩解。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大市場,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面貌。

  ——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最新的統一國家標準;

  ——今年年底前,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用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國家市場與省(區、市)/區域市場協同運作;

  ……

  拆除“路障”、掃清“壁壘”、打通堵點,只有國內市場高效聯通,形成供需互促、産銷並進的良性互動,才能更好發揮中國市場資源的巨大優勢,全面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

  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

  曾幾何時,外界曾有疑慮——暢通國內大迴圈,是否意味著中國的開放政策發生逆轉?

  “不論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向外界宣示中國進一步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堅定決心。

  外貿額首破6萬億美元;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實施……實踐證明,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走向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新起點。

  以外迴圈提升內迴圈效率和水準,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力量帶動中國經濟成長——

  從原油到晶片,從消費品到新技術……中國進口“購物車”更豐富,“朋友圈”越來越廣;日前,第131屆廣交會雲上開展,吸引全球採購商線上“掘金”。

  一季度,全國吸收外資延續兩位數增長,不少外資企業加碼在華佈局:化工巨頭巴斯夫表示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生産基地;寶馬增資279億元人民幣,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比提升至75%……

  “沒有開放的促進帶動作用,國內大迴圈就會成為‘獨輪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以國際大迴圈提升國內大迴圈的效率和水準,能夠推動形成中國經濟更高水準的動態平衡。

  以內迴圈穩固基本盤、爭取主動權,走向更加波瀾壯闊的經濟大迴圈——

  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隨著中歐班列“跑”出“新里程”,重慶、長沙等地崛起為開放前沿;在海南,面積只有2.26平方公里的洋浦保稅港區,試點“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政策,帶動洋浦去年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34.2%。

  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更高品質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

  以國內經濟迴圈為支撐,推動制度型開放,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中國正致力於打造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爭取新型全球化中的發展主動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如果説過去國際經濟大迴圈的主體是歐美發達經濟體,中國應當在未來新的國際經濟大迴圈中居於更為核心的地位。“形成這個新的大迴圈,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也有利。”

  一手苦練內功,深挖內需潛能;一手堅持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

  只有以“一盤棋”的思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暢通內外經濟迴圈體系,才能不懼風雨,迎來海闊天空的嶄新未來。(記者趙曉輝、王希、王雨蕭、戴小河、魏董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