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晉北,那朵美麗的小黃花

2022-04-20 20:2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一朵小黃花,改變著許多晉北農民的命運。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大同,細緻察看黃花産品並強調,大力發展特色産業,把大同黃花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鄉親們富而忘憂。2022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中提出:“我在山西大同也看到,圍繞小黃花建成大基地,成了當地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産業。”

  新華社記者近日走進大同雲州區採訪,探尋這株小黃花中蘊藏的百姓致富好故事。

  小黃花大作為

  對大同黃花産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平來説,少年時難忘的記憶就是在盛夏趁著星夜採黃花:衣袖上、褲腿上,都被露珠沾濕也全然不顧,手指翻動,啪啪啪啪……猶如彈鋼琴一般,一朵朵可愛的小黃花被摘下來,放進筐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雲州孩子都是靠著這份種植黃花的收入來交學費、補貼家用。但因為農村水澆地少,黃花種植總面積並不大。

  邁入新世紀,農村水利設施逐漸進步,可是因採摘黃花極耗費人力,村民大多選擇種玉米,黃花種植面積越來越少。

  2019年7月18日,在大同市雲州區唐家堡村,村民在採摘黃花。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不幸的是,種玉米和小雜糧帶來的收入也微薄,這塊貧瘠土地上的人們只能另想辦法擺脫貧困。

  在雲州區西坪鎮唐家堡村,因為不想再窮下去,安一平同鄉中的“傳奇人物”安春霞和丈夫張順寶,也接連“折騰”了二十多年。

  “反覆嘗試怎麼能在地裏刨出錢。”安春霞説,他們養了6年牛、4年羊和2年雞,還在地裏種過糖菜、西瓜、大棚菜。

  “能養的全養了,能種的全種了,就是沒有掙來多少錢。”安春霞説。

  位於大同東邊的雲州區,在2014年時,十多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4萬。

  “全國都要奔小康,雲州不能再窮下去了!”在安春霞夫妻反覆試錯時,當地政府也在努力尋找幫助百姓脫貧致富的路子。

  隨著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一直作為“土特産”的小黃花要承擔起更大的使命。

  掃除産業“攔路虎”

  雲州區的火山群下,遍處是朵朵五瓣七蕊的“珍寶”。可就在幾年前,種黃花這事還讓當地百姓又愛又怕。

  怕的原因有五:一怕種植前兩年沒收入,黃花的成熟週期長達3年;二怕採摘熬人,採摘黃花摘的是花蕾,必須淩晨採摘,而且採摘期長,達1個多月;三怕摘回來沒處晾曬,需要大量空閒場地;四怕旱地不能澆水,種植黃花必須要有水澆地;五怕産多了難賣。

  雲州區下決心把黃花産業變成脫貧攻堅的主導産業。

  2019年7月18日,在大同市雲州區唐家堡村,村民正在晾曬黃花。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為了打掉致富路上“攔路虎”,扶持政策接連而來:每畝黃花補貼500元、黃花種到哪水電路配套到哪、政府出面從全國招聘採摘工、全區中小學操場和有硬化場地的單位暑期為黃花晾曬騰地方、給黃花上自然災害和價格“雙保險”。

  有了好政策,雲州區的一些村民開始躍躍欲試。安春霞、張順寶夫妻流轉了村裏300多畝土地,拿出30多萬元種上了黃花。“第三年黃花有了收入,一下賣了60多萬元。”安春霞説。到了第四年,種黃花的收入上了100萬元,張順寶夫妻竟成了雲州區歷史上第一個種地種出來的“百萬富翁”。

  在掃除“攔路虎”過程中,當地也積累出發展特色産業的經驗:特色産業必須因地制宜,選準産品;小宗作物做成大産業,必須有規模,有規模才有標準,才有品質的把控;特色産業發展成大産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援;扭轉老百姓的觀念還需要靠黨員幹部帶頭、能人示範……

  2020年7月12日,大同市雲州區一家黃花加工廠的工人在清洗黃花。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事實證明,安春霞夫妻的成功可以複製。到2018年,雲州區全區黃花種植面積從不足1.6萬畝發展到17萬畝,産值達7億元,帶動全區農民每人平均增收3600多元。

  就在這一年,雲州人終於摘掉“貧困帽”,走上“小黃花、大産業”的富民路。

  綻放振興鄉村的力量

  黃花,可食藥兩用。雲州火山區盛産的黃花還富硒,但知道這事的消費者不多,根本原因是産業發展不夠完善,難以形成品牌知名度。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首站來到大同。他叮囑當地幹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産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今年以來,47歲的安春霞除了參加區裏“巾幗領頭雁”致富宣講外,還要顧著自家黃花酒廠的生産,忙得像個陀螺。

  2019年7月16日,大同市雲州區瓜園村村民在查看晾曬的黃花。新華記者 曹陽 攝

  大同黃花産業呈現欣欣向榮態勢。菜品、飲品、食品、功能産品、化粧品,五大系列100余種黃花産品已經走向市場。

  大同市鄉村振興局局長謝志海説,大同已建起了黃花國家現代産業園,黃花産品開始全鏈條開發。

  但安一平等基層幹部認為,大同黃花的價值還沒有發揮到最大,仍需要加大科技研發,充分挖掘其附加值;在終端銷售上,懂品牌、會行銷的人還是太少,培養和吸引人才勢在必行。

  “保品質、拓渠道、打品牌”成為當地拓展黃花産業的發力點。

  為了牽引産業鏈價值提升,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長龔孟建説,一方面,通過標準制定,發力提升産業品質;另一方面,不斷提檔升級,延伸産業鏈條;同時堅持市場導向,優化線上線下銷售佈局。

  這是2020年7月12日在大同市雲州區一家商店拍攝的以黃花為原料製作的黃花醬。新華社記者 王勁玉 攝

  目前大同市黃花種植面積26.5萬畝中,綠色食品認證達到9萬畝。雲州區2021年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成4家黃花産品直銷店,由13家黃花生産企業組成聯合公司統一供貨,共同開闢市場。除了日常黃花食品,在黃花産業研究院,以黃花提純的多糖、多酚、皂苷等為原料,正在形成高附加值新産品。

  “食為佳肴”的文章越做越大,黃花“觀為名花”的旅遊潛質也被挖掘。在大同市投入近億元打造的火山黃花田園綜合體,火山天路、忘憂大道、忘憂農場等23個精品旅遊點,帶動旅遊收入超過2億元。有600多年種植史的小黃花,正日益成為讓鄉親們致富的“振興花”。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