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權研究會研究報告:反亞裔種族歧視甚囂塵上坐實美國種族主義社會本質

2022-04-15 13:3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中國人權研究會15日發佈《反亞裔種族歧視甚囂塵上坐實美國種族主義社會本質》研究報告,全文如下:

  反亞裔種族歧視甚囂塵上坐實美國種族主義社會本質

  中國人權研究會

  2022年4月

  長期以來,美國主流社會給亞裔貼上“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簽,極力營造不存在針對亞裔種族歧視的假像。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部分美國政客肆無忌憚的種族主義言論,以及美國社會針對亞裔愈演愈烈的種族主義攻擊,已經撕下了這層虛幻的面紗。2021年3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地區連續發生3起針對亞裔的槍擊案,共導致包括6名亞裔女性在內的8人死亡。這一慘案是美國近年來針對亞裔歧視、暴力現象不斷升級的後果。

  美國的反亞裔事件如同那裏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持續肆虐。“停止仇恨亞裔及太平洋島民”組織2021年11月18日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3月19日至2021年9月30日,該組織共收到10370起針對亞裔的種族主義攻擊事件報告,大多數事件發生在街道、工作場所等公共空間。紐約市警察局2021年12月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該市2021年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比2020年猛增361%。有媒體報道説,紐約實際發生的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遠遠高於以上公佈的數量,因為許多受害者並沒有向警察局報告立案。《經濟學人》週刊和輿觀調查公司2021年3月聯合進行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70%的受訪者認為亞裔在美國受到嚴重歧視,其比例甚至高於非洲裔。“膚色在決定美國人的命運方面,顯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社會這個鐵律再次得到了印證。冰冷的現實映照出,美國在骨子裏依然是一個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國家,亞裔同非洲裔、拉美裔、原住民一樣,在享有和實現人權的諸多方面受到有形無形的歧視和侵害。

  一、美國亞裔正在遭受愈演愈烈的種族主義攻擊

  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為檢視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問題提供了一個直觀透明的窗口。非洲裔與拉美裔成為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受害者,他們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要遠高於白人群體;而亞裔則不幸淪為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間接受害者,他們是伴隨著疫情而日益猖獗的種族歧視言行的主要攻擊目標。加州州立大學聖貝納迪諾分校“仇恨與極端主義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整體仇恨犯罪案件較2019年下降了7%,然而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卻激增149%。2021年第一季度美國15個大城市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犯罪相比2020年同一時期增長了169%。

  近兩年來,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主義攻擊頻發,案情令人觸目驚心。

  ——2020年3月14日,得克薩斯州一名男子在超市裏持刀攻擊一戶亞裔家庭,試圖殺死他們全家,被刺傷者中甚至包括兩歲和六歲的兒童。

  ——2020年7月14日,紐約一名89歲的華裔婦女在街邊行走時,突然遭到兩名陌生男子扇耳光。當她試圖逃離時,攻擊者卻從背後點燃了她的衣服。

  ——2021年1月28日,一名84歲高齡的泰裔男子在舊金山被蓄意猛烈撞擊重摔倒地,最終因傷勢過重而不幸死亡。

  ——2021年3月16日,21歲的白人男子羅伯特亞倫朗持槍襲擊亞特蘭大地區3家亞裔經營的按摩店和水療中心,共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是亞裔女性。

  ——2021年8月30日,一名菲律賓裔老年女性在紐約皇后區雷哥公園地鐵站內遭一名白人男子推下樓梯,臉部和身體嚴重受傷。

  ——2021年11月17日,費城3名華裔高中生在放學乘地鐵回家時遭到種族主義襲擊,當地警方表示,“受害者之所以被選中很明顯是因為他們是亞裔”。

  ……

  《紐約時報》在2021年4月3日一篇題為《愈演愈烈的反亞裔暴力》的長篇報道中寫道,“在過去一年裏,在一系列明顯帶有種族敵意的事件中,亞裔被推搡、被毆打、被踢踹、被唾面、被辱罵,甚至連房屋和商店也遭到破壞。”根據亞裔遭受種族主義攻擊的不同形式,該文將蒐集整理的案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亞裔遭受身體攻擊的案件,例如遭遇毆打、胡椒噴霧襲擊或者被吐口水,許多亞裔受害者因此身心受重創;第二類是亞裔遭受口頭攻擊的案件,主要是一些帶有種族主義性質的侮辱性言論;第三類是亞裔受害者的財産遭受破壞的案件,例如房屋、店面被破壞,或被噴塗上種族歧視標語。事實上,該報道也只是揭露了過去一年中亞裔所遭受種族主義攻擊的冰山一角。令人震驚的是,就在這些種族主義行徑開始引發美國社會的關注與抗議之際,針對亞裔的攻擊行為還在持續不斷地發生,其中婦女和老人等弱勢群體成為重點攻擊對象。

  二、美國亞裔被歧視被排斥的歷史仍在延續

  長期以來,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之所以未引起足夠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在非洲裔與白人之間的種族衝突過於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則是美國主流社會意圖掩蓋歷史上亞裔的悲慘遭遇。美聯社曾坦言,“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主義,一直是美國歷史上的醜陋主線”。

  美國華裔的命運是亞裔遭受歧視和迫害的縮影。亞洲人移民美國的歷史始於19世紀中葉,當時他們因美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需廉價勞動力而遠渡重洋來到這個國家。19世紀後期,在政客的鼓動與媒體的渲染下,亞裔被污名化為“黃禍”,被主流社會視為對美國白人的“種族威脅”“經濟威脅”“健康威脅”,美國對亞裔的排斥和攻擊達到一個頂峰。在美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亞裔持續遭受著偏見、仇恨和種族暴力的折磨和煎熬。早在18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在判例中判定亞裔不能成為美國公民,對亞裔獲得公民權的限制直到二戰前後才最終被取消。對亞裔的群體暴力的最早記載是1871年,一夥白人衝進洛杉磯唐人街附近街區,槍擊和絞死了21名華裔;亞裔社區被焚燬,居民被趕出城市。對亞裔的恐懼和偏見最終導致美國禁止亞裔移民美國:華裔移民在1882年開始受到《排華法案》的限制;日裔在1907-1908年間開始受到移民限制;到1924年所有亞裔都被禁止移民美國。亞裔在公共衛生事件中被當成替罪羊在美國歷史上也不新鮮,早在19世紀70年代舊金山暴發天花疫情之時,華裔就曾被誣稱為“罪魁禍首”。

  亞裔在美國的悲慘歷史未能得到公正的清算和反思,甚至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所知曉,因而其中所潛藏的種族主義惡意自然無法徹底消除。亞裔被塑造為美國種族關係的局外人,美國主流社會中很多人否認存在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歷史,更拒不承認當前存在針對美國亞裔的種族主義攻擊。華裔歷史學家李漪蓮在美國國會關於針對亞裔種族仇恨犯罪的聽證會上發言説:“當今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面臨的種族歧視和暴力的行為並非由精神錯亂的個人隨意犯下的罪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國家悲劇。它反映了美國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系統性種族主義的悠久歷史。”對於美國各地針對亞裔暴力事件的增加,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深感關切,“過去一年發生的數千起事件,是長達數百年來刻薄、刻板化、尋找替罪羊、剝削和虐待歷史的延續。”

  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之所以從歷史延續到現在,深刻體現了美國社會對亞裔作為“弱者”的欺淩以及作為“他者”的排斥。美國亞裔整體力量的弱小使其成為種族主義欺淩的目標。亞裔“弱者”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亞裔人口總量相對較少。美國亞裔總人口約為2400萬,在美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約為6%,與白人、非洲裔、拉美裔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第二,亞裔人口內部異質性很強。美國亞裔指的是來自東亞、東南亞及南亞數十個國家的移民及其後代,而這些國家的文化遺産、經濟狀況、政治體系、宗教習俗和語言的差異很大,導致亞裔內部的異質性極強。第三,亞裔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不強。亞裔這個共同的身份認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社會強行賦予的結果,多數亞裔甚至並不願意接受屬於單一亞裔種族的身份。人口數量少、內部差異大、群體凝聚差,再加上政治參與低,使得亞裔長期以來在遭遇整體性種族歧視時缺乏反抗的能力,而默默承受的弱者形象又使得亞裔更易成為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

  美國亞裔外來者的身份認定使其成為種族主義排斥的目標。亞裔遭遇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也與疫情之下美國排外主義情緒高漲有關,因為亞裔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某種意義上被認定為永久的“外來者”和“他者”。一方面,美國亞裔人口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移民而不是自然增長,大量亞裔的出生地在美國之外。另一方面,大部分亞裔與美國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針對亞裔的種族主義攻擊中,“滾出我們的國家”“滾回自己的國家去”“離開這裡”“你們不屬於這裡”的排外主義表述極為常見。種族主義者甚至將這種“外來者”的認定視作發動針對亞裔種族主義攻擊的合理性支撐,這在美國社會中具有相當的民眾基礎。正如一位亞裔美國人所言:“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們,我們的歸屬是有條件的。前一刻我們還都是美國人,下一刻我們就是‘把病毒帶到這兒來的外國人’。”

  三、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反亞裔種族主義甚囂塵上的原因

  (一)美國政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種族主義操弄

  美國政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種族主義操弄是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日漸猖獗的直接動因。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擅長利用種族因素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其執政4年間不斷操弄種族主義議題,導致美國種族緊張局勢不斷加劇。隨著美國因防控不力逐漸淪陷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特朗普和蓬佩奧等一眾美國政客出於推卸責任及競選的需要,多次採用“中國病毒”等帶有地域指稱性而非國際公認的名稱來指代新型冠狀病毒,並千方百計地將本國疫情的蔓延歸咎於中國。受美國政客種族主義操弄的影響,那些被認為是華人或其他東亞血統的人士遭受到各種形式的種族主義攻擊,如惡意誹謗、拒絕提供服務及野蠻暴力對待等。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問題特別報告員滕達伊阿丘梅指出,“那些試圖將新冠病毒歸咎於特定國家或族裔的領導人正是那些奉行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將帶有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花言巧語作為其政治平臺核心的領導人”。白宮現任新聞秘書普薩基在解釋美國當下反亞裔情緒高漲時也承認:“特朗普政府的傷害性言論是導致對亞裔美國人威脅增大的原因之一,並且影響很大。”特朗普下臺後,美國政府繼續操弄和炒作病毒溯源政治化議題,客觀上也使得美國國內反亞裔情緒保持在高位狀態。

  (二)美國白人至上的種族結構與社會氛圍

  疫情下美國亞裔所遭受的仇視和排斥境遇,與非洲裔、拉美裔等少數族裔長期遭受的種族歧視一樣,最終根源都在於美國白人至上的種族結構和社會氛圍。亞裔群體長期以來一直在美國社會處於邊緣位置,許多美國人甚至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勇氣承認美國長期存在針對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問題。在“模範少數族裔”標簽的遮蓋之下,亞裔與其他少數種族同樣面臨著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白人至上主義者並沒有因為亞裔的“模範表現”而網開一面:針對亞裔的種族仇恨犯罪中,75%的攻擊者是白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同樣在白人佔主導地位的地區發生最為頻繁;特朗普、蓬佩奧等白人政客是蓄意將新冠肺炎疫情的禍水引向亞裔的始作俑者。美國主流社會對於亞裔遭受的種族歧視,長期以來都呈現出漠視與掩蓋的態度。2020年9月,164名美國共和黨議員投票反對國會通過譴責針對亞裔歧視的法案。很多針對亞裔的惡性暴力攻擊事件,如九旬老人被縱火焚燒案、華人在曼哈頓街頭被刺案,都未能以“仇恨犯罪”的性質來立案。在“316”亞特蘭大槍擊案發生之後,當地警方發言人傑伊貝克在發言中否認案件的種族仇恨犯罪性質,並出言為槍手辯護,稱“其度過了糟糕的一天”。

  (三)亞裔“模範少數族裔”標簽的羈絆

  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背景之下,一批描述日裔、華裔等亞裔族群獲得成功的故事相繼登上了美國主流報刊雜誌。在美國政界、學界和媒體界的共同推動之下,亞裔被貼上了“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簽。客觀而言,“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簽承認了亞裔通過自身艱苦卓絕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一定程度改善了亞裔在美國長期遭受的污名化困境。然而很多分析指出,“模範少數族裔”只是美國主流社會炮製的“又一個強化種族等級、保護歧視行為的謬論”,對於亞裔自身而言“名為光環,實為枷鎖”。其一,“模範少數族裔”使得亞裔面臨的種族歧視不受重視甚至不被承認。“模範少數族裔”塑造了亞裔經濟收入高、教育程度高的刻板印象,這個標簽使得他們通常不被納入美國種族歧視討論的範疇。在“成功種族”的光環之下,亞裔群體在經濟社會上所面臨的困境同樣被忽視,如亞裔老年人13.5%的貧困率遠高於美國平均水準,亞裔失業之後再就業週期幾乎是所有種族中最長的,亞裔在政界、工商業界、學術界、法律界的領導層中代表性明顯不足,等等。其二,“模範少數族裔”消解了亞裔對種族歧視的感知能力與反抗精神。美國主流媒體塑造之下的亞裔具有“獨立、聰明、勤奮、順從、從不發表政見”的品德,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被認為與美國新教倫理相契合。這種貌似褒獎的話語體系甚至贏得了相當多亞裔的認同,使得他們願意按照被期望的形象和品質來低調行事。內化了這套話語的亞裔面對種族歧視時缺乏敏感性,甚至羞于承認遭受種族歧視的事實。其三,“模範少數族裔”話語惡化了有色人種內部的關係,成功轉移了種族矛盾的焦點。“模範少數族裔”這一概念將亞裔捧上神壇,同時也暗含著對非洲裔隱喻性的批評,其目的正是為了打擊當時勢頭強勁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這種極具種族分化功效的策略使得有色人種內部産生了尖銳的矛盾,亞裔自此成為很多少數種族群體的指責或攻擊目標。

  (四)美國種族關係的對立

  研究發現,儘管所有少數種族遭受的攻擊都主要來自於白人群體,但亞裔比非洲裔和拉美裔更容易遭受到來自其他少數種族的攻擊。亞裔遭受攻擊的施害者75%係白人,還有25%則係其他少數種族。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國種族秩序的複雜性及美國種族關係的對立。非洲裔等對亞裔群體攻擊的增加,一方面是由於美國部分政客和媒體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種族主義操弄,導致社會上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種族敵對氛圍。在美國政客“甩鍋”戰術的誘導之下,亞裔成了“替罪羊”和“出氣筒”。另一方面,這也是美國亞裔社區與非洲裔社區之間長期對立的反映。美國主流社會對“模範少數族裔”的塑造,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就業等社會資源上的競爭,歷史上種族衝突事件的印痕等,造成亞裔與非洲裔之間深深的隔閡與誤解。非洲裔和亞裔正在共同遭受明顯的種族不公正,然而互不信任的種族關係卻使得亞裔更加無力擺脫當下的困境。與“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中其他種族踴躍參與支援相比,亞裔反種族歧視遊行示威中其他種族出席與支援的程度則明顯不夠。

  (五)美國政客破壞中美關係的政治誘因

  歷史多次證明,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及其後代在美國的處境深受美國與其母國關係的影響。一旦美國與某國的關係緊張,針對該國移民及其後裔的歧視就會甚囂塵上。例如,一戰期間的德裔、二戰期間的日裔、“911”事件之後的穆斯林國家移民在美國都曾遭遇到極為嚴苛的對待。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特朗普政府就不斷對中國採取遏制與打壓的政策,發表抨擊中國政治制度、損害中國主權的極端言論,掀起對華貿易戰、科技戰,鼓吹中美脫鉤,致使兩國關係遭遇嚴重挑戰。受此影響,華裔在美國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歧視性對待,最為典型的是針對華裔知識分子的審查與迫害。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之後,特朗普政府為了掩蓋疫情應對不力,不斷使用種族主義言論攻擊中國。在造成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的同時,也使得包括華裔在內的整個亞裔群體面臨更為嚴重的種族歧視。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將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也是當下美國反亞裔情緒依舊處於高位的動因之一。依此推斷,後疫情時代即便美國社會針對亞裔整體的種族歧視可能會有所消退,但針對華裔群體的種族攻擊反而可能會愈演愈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隱憂和警惕,也需要國際社會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