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國際時評:俄烏衝突映照出美國國際形象不斷坍塌

2022-04-13 16:4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 題:俄烏衝突映照出美國國際形象不斷坍塌

  新華社記者喬繼紅

  俄烏衝突進入第二個月,美國不僅是這一衝突的幕後推手,更持續通過武器輸送、金融制裁、操縱輿論等種種手段拱火澆油、加劇對抗,以圖維持“可控的動蕩”為自己謀取種種霸權利益。美國的做法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引發廣泛質疑甚至不滿。世界從中得以進一步辨清美國的真正面目。俄烏衝突如一面明鏡,映照出美國不斷坍塌的國際形象。

  透過俄烏衝突,國際社會更加看清美國在國際問題上的“雙標”做派,更加看清美國霸權翻雲覆雨的真實面孔。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付隨鑫説,美國多年來四處擴張侵略,在全球多地造成嚴重傷亡,其主導的北約東擴更是俄烏衝突的直接導火索,美國不僅不反思,反而一味譴責俄羅斯,這讓世界各國看清了美國的雙重標準。德國外交政策網站也説,烏克蘭危機再次暴露西方的偽善:美國侵略伊拉克得到准許,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卻遭到嚴厲懲罰。在衝突中,美國一些媒體發表類似“烏克蘭難民因金髮碧眼、信仰基督教,相比敘利亞難民更值得同情”“烏克蘭地處歐洲、相對更文明,相比伊拉克和阿富汗更不應遭受戰爭摧殘”的言論,把世界按地域、宗教、外表等劃分等級,虛偽雙標引發憤慨。

  3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左)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抵達歐盟總部。正在布魯塞爾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24日説,他支援將俄羅斯排除在二十國集團之外。拜登當天抵達布魯塞爾,出席北約、七國集團和歐盟三場峰會。他在北約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説,如果二十國集團不排除俄羅斯,至少也應邀請烏克蘭參加會議。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透過俄烏衝突,國際社會更加深刻“領教”美國的金融霸淩行徑,其將金融“武器化”的做法引發廣泛質疑。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包括金融封鎖、出口管制等,試圖從金融、貿易、科技等多方面封殺俄羅斯,這對整個世界都造成巨大衝擊。美國金融霸權的任性,觸發很多國家對自身金融獨立性的思考。美國把全球化武器化,也加劇了跨國企業的經營風險,讓更多國家感到威脅。巴西外交部長卡洛斯弗蘭薩批評西方國家對俄烏衝突的處理方式,他認為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制裁將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經濟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説,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範圍廣泛的制裁措施,可能會鼓勵基於不同國家集團之間貿易的小型貨幣集團的出現,導致貨幣體系碎片化。

  透過俄烏衝突,國際社會更加認識到美國操縱國際輿論的手段之露骨,其標榜的“言論自由”人設加速崩塌。俄烏衝突爆發不久,美國的臉書、優兔、谷歌、“照片墻”等社交媒體平臺就遮罩了“今日俄羅斯”和衛星通訊社的官方賬號,大量俄羅斯用戶包括總統普京被停用推特賬號。俄官方發佈的和支援俄方的聲音遭到美國社交媒體平臺全面查刪。更令人震驚的是,據路透社報道,臉書母公司“元”公司的內部電子郵件顯示,該公司“臨時調整”了臉書平臺的仇恨言論管控政策,允許部分國家用戶發表針對俄羅斯的仇恨言論。輿論場上只有一方聲音的失衡局面,導致虛假資訊和謠言滿天飛。比如2月25日,一段“烏克蘭父親在上戰場與俄軍作戰前與女兒揮淚訣別”的視頻,在美國社交媒體上賺足同情,最後卻證實是烏東部頓巴斯地區的父親與準備前往俄羅斯避難的女兒告別,自己則留下來與烏軍作戰。大量類似的虛假消息被戳穿,進一步證明美國標榜的所謂“言論自由”是多麼偽善。

  透過俄烏衝突,國際社會更加見識美國“四處放火”的肆意性,其不負責任的形象愈發“深入人心”。作為俄烏衝突的幕後推手,美國不僅在過去幾個月中,更是在過去8年裏一直在烏克蘭問題上煽風點火,處心積慮推動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這不僅讓俄烏陷入衝突,經濟民生遭遇巨大損失,也給地區安全造成嚴重挑戰,衝突導致的物價飆升等後果正讓歐洲付出慘重代價。正如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樣,多年戰爭造成的爛攤子,最終都由當地人承擔。日本慶應大學美國政治和外交政策教授中山俊宏説,美國的信譽被如何看待將取決於美國在烏克蘭的行動産生何種程度的影響。

  俄烏衝突撕下了美國的諸多偽裝,美國霸權的真實面目被充分暴露,“自由、民主、人權”燈塔熄滅,“雙標、霸淩、造謠”面目猙獰。隨著衝突延續,美國國際形象的進一步衰落,會超過很多人的預期。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