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條“穩”與“進”的改革路徑——天津推進國企高品質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2022-04-13 15:09:00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一條“穩”與“進”的改革路徑

  ——天津推進國企高品質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記者 吳巧君

  “春在溪頭薺菜花”。滿園春色中桃李爭艷,米粒大小的薺菜花樸素無華,毫不起眼,卻暗香浮動,回甘香甜。

  天津5年來改革開放大開大闔,京津冀協同發展、製造業立市、“一制三化”改革……其間穩步推進的國企改革,一如那靜默卻堅韌開放的薺菜花,在似錦桃李中緊接地氣,在匍匐生長中透著倔犟,綻放屬於自己的燦爛春天──

  17家完成混改的原市管企業2021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2996億元和208億元,分別比混改前增長81.20%和455.77%,混改後企業在津上繳稅金累計超過270億元。

  除了完成混改的17家企業外,整體國企創效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市管企業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25.5%、營業利潤同比增長79.4%,營業收入利潤率同比增長1.7個百分點;區屬國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3%。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源保供、民生保障等關鍵時刻,全市國有企業聞令而動,勇挑重擔,發揮出“主力軍”“頂梁柱”“壓艙石”作用……

  今年1月26日,國務院國企改革辦專門向天津市政府發來感謝信,稱“天津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工作卓有成效,為全國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年度目標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如溪頭那片開出一派生機的薺菜花,在春和景明中添注一抹獨特的芳華,天津國企改革做對了什麼?

  這個答案可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天津實地專題調研後作出的評語中找到:“天津國企混改緊扣當地實際,遵循‘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十六字要求,不僅引入了資本、化解了風險、改進了治理、提升了效益,而且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做強了優勢産業、搞活了地方經濟,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企混改的政策方向和要求。”

  “不僅混産權,更是改機制,優治理,天津國企改革正是做對了這一點,實現了國企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帶領國有經濟實現絕處逢生,孕育新機,柳暗花明。”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説。

  引入資本化解風險

  國企混改實現三個“全國首創”

  産業結構偏重,資本結構偏獨,組織結構偏長,産品結構偏同;體制機制僵化,經濟效益下滑,債務風險高企……

  這是5年前天津國企因市場化改革滯後而面臨的困境,一組數字佐證了當時的境況──

  2016年全市市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分別同比下降9.6%、18.1%,與同期全國地方國企分別增長3.5%、16.9%相比,形成鮮明反差。2017年年底,天津各級國企資産負債率達77.1%,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15.1個百分點。

  “渤鋼集團負債總額高達2800億元,資産負債率達220%。我們明確告訴職工,如果不混改,企業將被多重積債完全壓垮,混改是企業起死回生的唯一機會,也是最後一次機會。”時任天鐵集團黨委書記的楊勇這樣對記者説。

  天津一商的一位中層幹部也向記者描述,混改前企業“供應商的貨款已3年未支付,職工的工資用高於10%的利息貸款應對,資金鏈斷裂一觸即發”。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6年年末、2017年年初,市委召開十屆十一次全會、全市國企改革推動會,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天津國資研究院副院長宋澤海分析,當時天津國企嚴峻的債務風險形勢以及存在的各種問題倒逼天津必須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混改,不僅能優化企業股權結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行市場化選人用人,而且還能為企業帶來資源增量,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壯大國有資本影響力,從而推動內生動力更加強勁,市場主體更加明確,助力國有資本跨上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著力引入高匹配度、高協同性、高認同感的戰略投資者,對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市管企業分類分層實施混改,宜進則進、宜退則退,宜控則控、宜參則參。”市國資委企業改革處處長侯宇鋒介紹。混改的頂層設計一設定,跌宕起伏的改革實踐一路鋪陳──

  房産土地整合、稅務籌劃、企業整合(剝離)、職工安置、不良資産處置等系列文件出臺;“國有資産不流失、職工妥善安置、紮根天津發展”不可動搖、必須堅守的“三個底線”早早劃定;混改決策審批、審計評估、産權交易……各重點環節全過程監督機制建立。

  “我們堅守‘三個底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國有企業改革要先加強監管,防止國有資産流失,這一條不做好,國有企業其他改革難以取得預期成效’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實現了天津混改的三個‘全國首創’。”市國資委副主任劉智説。

  ──首創性推進全過程監督。逐級逐戶召開職代會,請職工來監督。“一商集團混改過程中,總共開了不同層級的48場職工代表大會,讓每位職工了解混改,參與決策。”時任一商集團黨委副書記的胡寧告訴記者。市審計局開展混改專項審計,加強審計監督;從國務院國資委評估項目評審專家庫中擇優選擇專家開展混改評估評審,通過專家評審把控風險。海鷗表業集團在引入復星系戰投漢辰表業時,將“海鷗”商標及專利技術納入資産評估,充分體現企業有形無形資産的真實價值。

  ──首創性建立混改企業職工安置風險保障金機制。“人民性是國資國企的根本屬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國資國企的使命所繫。”劉智説,“市國資委聯合相關部門印發文件,規定集團整體混改且混改後國有股權低於50%的市屬企業,須由混改後企業出資設立混改企業職工安置風險保障金,用於兜底保障支付混改前職工在混改後被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事實上,這項保障金的設置,打消了職工疑慮,推動了職工安置方案高票通過職代會,激發了企業廣大員工參與混改的積極性。

  ──首創性實施混改“後評價”。為了客觀評價企業混改情況,負責推動市管企業混改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組織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事後審計與評價,建立“3+2”評價體系,從落實協議、改革機制、提升能力3個維度和投資者、職工2個視角多角度“回頭看”,從而為後續改革提供經驗。

  “紮根天津發展”則是選擇戰投方的必備條件,在産權交易合同及戰略合作協議中進行了明確約定。無論是在津註冊資本金高達100億元的通用技術機床公司,混改中環集團後要拿出30億元在津佈局北方總部、拿出60億元在新能源光伏、半導體材料及整合電路領域深耕細作的tcl科技,還是3年累計拿出202億元真金白銀幫助混改後建材集團置換高息債務、同時在津投資88億元、實施了一系列增資項目的金隅集團……無一不腳步踏在天津土地上,眼光瞄準智慧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佈局産業鏈價值鏈高端。

  “通用技術集團把機床裝備製造板塊的總部落戶天津,融入天津製造業立市戰略,第一期投資款已經到位,並以天津一機傳統優勢和相關資源為基礎,統一規劃,對齒輪加工業務進行整合。”通用技術機床公司科技品質部總經理馬曉波説。

  中智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周晶對天津確立的“三個底線”給予好評,作為第三方專業機構,中智管理諮詢公司參與了我市混改後評價工作。周晶認為:“天津混改確立的‘三個底線’既突出體現了守住底線、促進發展的改革目標,也為混改穩妥推進、職工安置提供了基本保障。”

  幾年間,處於充分競爭領域的17家市管企業完成混改,引入了5家世界500強企業、11家中國500強企業,帶動了792戶所屬二級及以下企業引入市場化經營機制。加上其他市管企業所屬企業混改,天津這些年累計引入外部資金約1758億元,化解國企債務超過7500億元。

  以2019年11月遼寧方大集團混改天津一商案例看,混改後方大集團不僅把位於遼寧營口年收入70億元的方大國貿有限公司併入天津一商,還給予了天津一商12億元增資投入以及近9億元的資金支援,2020年實現扭虧,利潤達到3982萬元,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08億元,同比增長1.25倍,與混改前相比增長1.5倍;利潤突破1億元,同比增長165%;資産總額增長1倍有餘,超過130億元。

  “混改前我們公司職工收入欠薪3個月以上,混改後不但補足,收入還連年增長,企業各項生産創效指標連續突破建廠10年最好紀錄。職工們從過去的觀望徘徊,到現在的奮進激昂,增添了信心。”新天鋼德材科技集團冷軋板業公司黨群工作部的周健告訴記者。新天鋼集團混改3年在産業優化、項目改造的投資多達200億元,經營狀況連年跨越式增長,3年共在津納稅30多億元,員工平均收入提高36%,資産負債率由220%降至31%。

  “天津國企混改實踐是深化改革解決發展難題的生動詮釋。”國家發展改革委來津調研國企混改工作後這樣評價。

  改進治理提升效益

  體制機制是激發活力的“質變因子”

  如果説引入投資者資金資源稱為“有價之寶”的話,那麼天津在國企混改中更注重引入體制機制的“無價之寶”,使體制機製成為激發國有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的“質變因子”。

  這份“質變因子”在tcl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中環半導體副董事長、總經理沈浩平看來是“發動機”:“體制機制改革是發動機,其他都是燃料。混改後決策效率更快了,認準的項目,從談判到落地不到2個月。”

  在“發動機”驅使下,2020年年底完成混改的中環半導體順利實施首輪股權激勵,完成了3.3億元股票的回購,創新想法、創新技術得以快速地向新的商業形態轉化。a股市場披露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顯示,中環半導體(中環股份)2021年營收實現410.2億元,同比增長115.28%,凈利潤實現50.0億元,同比增長195.42%,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環股份股價較當年初上漲了56%。

  這份“質變因子”體現在天津建工集團身上,就是自2018年8月攜手上海綠地集團完成混改後迅疾搭建了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體系。

  “我們將績效考核結果與全體員工年度薪酬掛鉤、與管理人員職務升降掛鉤、與項目成本管控掛鉤,旗幟鮮明激活個人主觀能動性,發揮個人潛能。同時通過競爭上崗,打破‘大鍋飯’‘鐵飯碗’。”建工集團相關負責人稱。

  混改3年半,建工集團的施工主業收入逐年上升,尤其是市場拓展成效顯著,從混改前的百億元直接突破至300億元,2021年合同承攬額達到了345億元。

  周麗莎認為,在國有企業中推進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離不開企業經理層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改革。

  事實上,這一塊改革天津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截至2021年年底,天津先後在21家市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經理層累計選聘了94名職業經理人,各級子企業累計完成職業經理人選聘323戶802人,建立市場化用工和市場化薪酬的各級企業佔比已達到99%,企業領導班子與企業生存發展形成命運共同體。”市國資委黨委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二處處長贠曉欣告訴記者。

  一路走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所指引的改革事項一一落實──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實行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深入落實;市管企業全部實現黨建入章,一級企業及各級子企業全部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全面推行總會計師委派制度,推動70%的監管企業設置了總審計師……

  截至今年2月末,我市國企88項改革任務總體完成率達到92.3%,預計到今年“七一”前夕將基本完成三年行動方案任務。“在國務院國企改革辦中期評估中,我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取得a級,受到通報表揚。”侯宇鋒説。

  引育動能做強優勢

  “一企一策鍛長板補短板”推進改革

  改革的深度關係到發展的品質,發展的品質也反映著改革的成效。

  “推動國有資本圍繞戰略安全、産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領域,以及製造業立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關鍵點上爭當‘先鋒隊’,引育新動能,是我們已經做和正要做的重點。”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勇告訴記者。

  按照這個思路,一系列積極探索正在推進──

  把設計行業打造成天津支柱産業,天津海河設計集團在去年年底正式啟航。“將市政總院、天津建院、規劃總院等7家單位劃入海河設計集團,打造以工程設計為核心、引領設計産業新未來的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設計産業集團,我們的目標是用3年時間實現主機板ipo。”海河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建偉説。這位剛剛卸下市政總院院長之職,用10年時間率領市政總院接連推出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取得高端資質、實現市場經營全國化佈局和人才、經濟總量規模性擴張的帶頭人,接過新集團的指揮棒,對未來信心滿滿:“設計本身産值不高,但是它帶動整個基礎設施行業的作用很明顯。我們7家設計院的融合發展,必將促進市場資源、業務能力的整合,實現1+1>2的目標。”

  統籌國資系統各類旅遊、養老、醫療、療養資源,緊鑼密鼓籌建康養集團; *st勸業和*st松江通過重組重整實現從傳統産業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型……

  “挖掘每家企業的優點與長處,補上短板,而不是一張‘方子’治百病,我們選擇‘一企一策鍛長板補短板’深化改革促發展。”張勇自2021年3月履新市國資委以來,帶領團隊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對化解國企發展遇到的問題與風險、發揮優勢做大做強國有資本有了成熟的思路。由此,國資兩委班子成員分別帶隊組成12個調研組,對市管企業逐一“過篩子”,聚焦問題癥結,因企因業施策。

  3月飛雪的那個下午,記者在一個街角的一棟樓裏探尋這項改革的動人之處。

  那是在河北區萬柳村大街與中紡前街交叉口的芬園裏臨街的一棟外墻被涂上溫暖黃色的7層居民樓。“去年城投集團轉型定位為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被賦予城市更新實施主體,就把芬園裏臨街這棟閒置樓宇作為首個‘微更新’項目,用‘繡花工藝’來進行更新,投入1100萬元,去年4月動工建設,9月底改造完成為長租公寓,現在已出租51套,實現了國有固定資産每年6%的創效。”城投集團資産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董霽告訴記者,“因為是屬於國家倡導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得到了中央財政每平方米600元的建設資金補助,獲得800萬元低息貸款支援,真正是一舉多贏呀!”

  圍繞新確立的城市更新實施主體,城投集團註冊成立了資本金100億元的城市更新公司,與大型企業共同組建了總規模600億元的城市更新基金。目前,總投資144億元的天津首個歷史風貌建築保護類意式風情區城市更新項目和津城首個大型片區類城市更新項目正在落地實施。2021年,城投集團大項目、好項目策源策劃成效明顯,全年實現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4.72%和7.45%。

  這樣的“一企一策”深入推進改革、引育新動能的,還有泰達控股公司。市國資委組建“項目開發及城市更新”和“融資化債”兩個攻堅突擊隊,助力泰達控股錨定“産、融、城”戰略發展方向出清企業17戶,集中資源發展主業。去年以來泰達控股承建了全市首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旗下18個環保項目投産,實現8省14市的全國佈局,2021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8.7%。

  軌道交通集團用成本規制模式進行債務重組,國家開發銀行牽頭以市場化方式重新組建銀團貸款,將企業400億元存量債務期限延長至30年—40年。2021年軌道交通集團新開工3條線段,新開通2條運營線,通車里程265公里,進入全國地鐵前10名。

  公交集團全力提升經營管理水準,2021年規制內實際成本支出較預算節約2.3億元,資産盤活收益4279萬元。

  ……

  “大國重器”“中堅力量”“中流砥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這些詞彙定義國資國企。“要志在萬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港視察時的殷殷囑託一直激勵著天津國資國企砥礪前行。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國資國企工作的厚望重托,進一步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黨對國資國企的全面領導,服務全市大局,做好主業實業,加強科技創新,鍛造過硬隊伍,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和保障國資國企高品質發展,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真正實現國有經濟‘穩中進’‘進中強’。”張勇説。

  奮進在改革創新發展的“春天裏”

  本報評論員

  “歷史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機遇屬於勇於創新、永不自滿者。”

  在穩中求進中砥礪前行,在闖、創、幹中不懈探索,改革創新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思想之門、發展之門,也打開了城市闊步向前的新氣象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通過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鬚髮揮帶頭作用,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和先行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天津國企混改持續走深,制度上,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産管理體制;觀念上,牢固樹立市場化思維,清退不具備優勢的傳統産業和低效無效資産,圍繞市場需求提高企業供給適配度……天津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在國企混改領域啃“硬骨頭”、涉“深水區”,以信心和定力之“穩”促品質和效益之“進”,全力推動國有企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既引資金資源“有價之寶”,更引體制機制“無價之寶”。改革,帶來的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提升;不僅是企業的脫胎換骨,更是城市發展的澎湃活力。

  事實證明,只要我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推進改革,就一定能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企業,依靠改革為發展開拓更廣闊空間、增添更強勁動能。

  涉深水者得蛟龍。今天,“十四五”已經實現良好開局,我們已經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但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我們攻克了不少難關但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當此之際,更要牢牢把握“穩”與“進”的辯證法,堅持把“改革開放先行區”作為城市的定位,堅決破除一切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魄力打破舊的桎梏,將改革進行到底。

  將改革進行到底,要葆有“穩”的定力、實現“進”的突破。穩是大局,進是路徑,“高品質”是標準,該堅持的堅決堅持到底,該捨棄的堅決果斷捨棄。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更加健康活躍,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更全面的“穩”實現更高品質的“進”,應對變局,我們就更有底氣;開創新局,我們方能贏得更大主動。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是天津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也是我們創造新業績的重要支撐。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個突破口,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充分激發國有企業發展動能,使國有企業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以國企改革推動製造業立市,這片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沃土”必將孕育更加枝繁葉茂的發展美景。

  弄潮兒向濤頭立。一個城市要發展、要進步,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我們要勇立潮頭、披荊斬棘,以無比堅毅的改革定力、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奮進在改革創新發展的“春天裏”,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篇章。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