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從習近平五指山之行,看“兩山理論”生動實踐
位於海南島中南部的五指山,被譽為海南“屋脊”、瓊州“水塔”。此地既有海南島最高峰——五指山,也有海南島最早居民——黎族的聚居村落。
4月11日,海南考察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指山市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和水滿鄉毛納村考察調研。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海南五指山市考察調研
△4月11日考察點示意圖
走進五指山,感受“最大本錢”
“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這是明清時期“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丘浚讚頌五指山的詩句。千百年來,這片青山一直髮揮著海南南北熱量和東西水分分界線的作用。
△五指山從海拔160米至1867米,可分為熱帶低地雨林、熱帶山地雨林、熱帶亞高山矮林、熱帶山頂灌叢和次生熱帶雨林。(總臺央視記者劉琦拍攝)
五指山所在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去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時隔半年,今年4月11日下午,他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實地考察。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規劃面積4269平方公里,五指山片區橫跨五指山市、瓊中縣、保亭縣、陵水縣,佔總面積的46.03%。(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沿著林間木棧道前行,仿佛穿行于綠色的海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全國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是海南島森林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也是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的全球唯一分佈地,目前該物種僅存35隻。
△海芋,屬天南星科,海芋葉片上的許多小洞是被一種叫錨阿波螢葉甲的小昆蟲造成的,海芋的汁液有毒,而錨阿波螢葉甲是專食性昆蟲,想要吃到美味的食物又不被毒死,只能先將葉片的葉脈咬斷,把毒素排出再吃。(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每到海南,必談生態。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提出,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最大本錢。他希望海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2018年4月,總書記再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説,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
△桫欏,別名蛇木,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有“蕨類植物之王”讚譽。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稱。(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護一脈青山,養萬物之生
幾次赴海南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點明海南的生態優勢,並且推動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雨林奇觀“根抱石”,指樹根把石頭包住生長,形成根和石頭纏繞在一起的奇特現象。(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試點,是驗證政策可行性的有效手段。從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到2015年陸續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從2017年通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到2021年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經歷了逐步探索的過程。
△雨林奇觀“枯木逢春”,已經乾枯的樹木,到了春天又長出新葉,恢復活力。(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都經過了先試點、再建設。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例:2018年總書記在海南提出,要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熱帶雨林等國家公園,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試點方案,2021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由試點轉向建設新階段。
△鄭燕,現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宣教科普科工作人員。(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為何選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進行試點,總書記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目的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資源環境生態條件好的地方先行先試,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
這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考察,總書記強調,海南以生態立省,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是重中之重。要跳出海南看這項工作,視之為“國之大者”,充分認識其對國家的戰略意義,再接再厲把這項工作抓實抓好。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電子屏顯示實時環境品質指數。(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越來越青翠的五指山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走進毛納村,看鄉村振興圖景
五指山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已經融入日常煙火,成為生動實踐。
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指山腳下的黎族聚居村落——水滿鄉毛納村。這裡也是五指山市第一個鄉村旅遊示範點。
4月的毛納村,茶香滿溢。星羅棋佈的茶園,炒鍋裏翻騰的茶青,一幅鄉村振興的圖景映入眼簾。
△俯瞰水滿鄉毛納村。(總臺央視記者劉琦拍攝)
年近花甲的毛納村村民王柏和與妻子王菊茹開了一間手工制茶作坊——“和茹手工茶坊”,主營水滿大葉茶。老兩口種茶炒茶,自産自銷,依託當地發展起來的旅遊業,每年能賣100多斤茶,年收入3萬多元。
△王柏和、王菊茹夫婦與女兒王少珍、王少珠在家門前合影。(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王柏和夫婦還種植起了益智。益智被稱為四大南藥之一,有溫脾止瀉等功效,兼具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王柏和、王菊茹夫婦開的手工制茶作坊以及他們製作水滿大葉茶時的工作照。(總臺央視記者邢彬、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除了茶葉和中草藥,帶動毛納村從“泥巴路”到“水泥路”轉變的,還有當地的非遺手藝——黎族織錦。
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就已載入史書。黎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黎錦“織”的工藝。(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黎錦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以棉線、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等交織而成,成品主要有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等。染料主要採自當地植物,不易褪色。黎錦善於運用明暗間色,具有色彩艷麗、富有誇張、花紋精美等特點,深受遊客的喜愛。
△製作黎錦的染料及來源。(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去年2月在貴州華屋村考察時,特色苗繡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他説,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産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
從貴州的苗繡、青海的藏毯,到海南的黎錦,人們編織著不同的傳統工藝,也編織出了同樣的美好生活。
△具有黎族特色的黎錦、藤編等手工藝製品。(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在毛納村考察時,總書記對大家説,我們已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接著要奔向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工作要扎紮實實、踏踏實實做,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果,鞏固住再往前走,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中國共産黨關心的就是讓全國各族群眾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黨沒有自己的利益,黨的領導幹部更不應該有自己的私利,要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和黨的群眾路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
△身著民族服飾的水滿鄉當地村民。(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揚海南之優勢,富百姓之生活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中引述的這首海南民歌,就是誕生在五指山的黎族村寨。
40多年前,海南本土音樂人謝文經在水滿鄉采風,見到久久未見的老鄉,創作靈感迸發,寫出了“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歌詞。
△五指山腳下的黎族村寨與當地村民。(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靈秀的水土孕育豐厚的藝術。每逢豐收、新春佳節、“三月三”或貴客到來,黎族、苗族同胞相約來到村寨開闊之地,燃起火把,敲響銅鑼,跳起“打鹿舞”“鹿回頭”“椰殼舞”等歡慶舞蹈,唱起熱情的民歌,情意切切,喜樂融融。
△身著民族服飾的當地村民在毛納村廣場上唱起民歌。(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人民安居樂業,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相得益彰,就是鄉村振興最美麗的風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三次考察海南,除了五指山下的毛納村,他還去過三亞的玫瑰風情産業園、海口的施茶村石斛園,考察調研的都是當地的特色産業。
△水滿鄉毛納村的制茶師傅正在炒茶青。(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如何推進鄉村振興,總書記一再強調發揮獨特優勢、推動産業振興。4年前在海南考察期間,總書記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熱帶地區氣候優勢,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要發展鄉村旅遊,打造體現熱帶風情的精品小鎮。
如今,一個個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正在成為海南島上踐行“兩山理論”的一道道亮麗風景。
△水滿鄉毛納村的特色農産品。(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總書記曾經這樣透徹分析海南:“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
總書記曾經這樣深情寄語海南:“如果海南島更好發展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更有説服力,更能夠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春幡春勝,無邊光景一時新。
監製丨申勇 龔雪輝
主筆丨劉瑞琳
記者丨郭曉龍 邢彬 李曉周 石偉明 楊立峰 劉琦 淩楓 潘毅
責編丨鬱振一
視覺丨陳括 張晶 齊歡
編輯丨劉衝編輯:李楠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繫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