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

2022-04-11 11:08:00
來源:《瞭望》
字號

  ◆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水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準把握時代和形勢的新變化,謀劃推進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建設。平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命財産安全,上升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涵蓋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等各領域,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標準要求更新更高

  ◆ 當前,我國每10萬人中命案數為0.56,是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10萬人中刑事案件數為339,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持槍、爆炸案件連續多年下降,是槍爆犯罪最少的國家之一;2020年,全國刑事立案總量已實現五年連降,八類主要刑事案件和查處治安案件數量已實現六年連降……

  ◆ 近年來,全國群眾安全感逐年上升,2020年達98.4%,2021年上半年達98.56%。統計數據與中國廣大群眾和來華外國人士居住、出行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受相互印證——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 三年來,全國共打掉涉黑組織3644個,涉惡犯罪集團1167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3.7萬名,打掉涉黑組織是前10年總和的1.3倍。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 在李慧帶領下,“蘇阿姨調解室”成立了。通過多方參與的專業調解,“蘇阿姨”們幫助當事人舒緩情緒、解開心結、握手言和

  ◆ 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讓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以人民群眾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實現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熊豐

  2021年12月1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平安中國建設表彰大會代表,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為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平安,是每個人最樸素的願望。建設平安中國,是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平安中國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篇章,又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保障。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群眾對平安的期待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緊密相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平安中國建設,把平安中國建設置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平安中國建設體制機制逐步完善,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水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切實履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重大責任,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明瞭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根本目的、發展方向、基本路徑和工作重心,全面闡明瞭平安中國建設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2022年1月31日,武警兵團總隊執勤第五支隊官兵在中哈邊境巡邏 黃超攝 / 本刊

  一張亮眼的國家名片

  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入歷史交匯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時,國內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確保政治安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工作,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

  在這種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準把握時代和形勢的新變化,謀劃推進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建設。平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命財産安全,上升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涵蓋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等各領域,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標準要求更新更高。

  “更高水準”的平安,體現的是一種更全面、更系統的大平安:嚴懲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有效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切實維護經濟安全;堅定文化自信,防範和抵禦不良文化的影響,著力維護文化安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全力維護社會安全;堅持綠色發展,積極維護生態安全……平安中國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堅定維護國家安全。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九年多來,打出反恐防恐“組合拳”,連續5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發生”;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下好反分裂、反顛覆、反滲透“先手棋”;打好全面防範化解處置各類風險“主動仗”,堅決捍衛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面對外部極端打壓遏制,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統籌資源力量,有效防範應對相關安全和法律風險,加強我國海外利益保護,堅決維護了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面對香港局勢一度出現的嚴峻局面,推動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堅定支援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推動香港局勢實現了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反對外來干涉,有效應對外部軍事挑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

  我國國家安全的屏障越築越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取得戰略性成果,在紛繁複雜的國際亂象和快速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中,有力維護了國家政治安全。

  完善防控體系,全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

  社會治安,直接關乎人民安居樂業。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大國,這是一份世界矚目、人民滿意的平安中國“成績單”——

  當前,我國每10萬人中命案數為0.56,是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10萬人中刑事案件數為339,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持槍、爆炸案件連續多年下降,是槍爆犯罪最少的國家之一;2020年,全國刑事立案總量已實現五年連降,八類主要刑事案件和查處治安案件數量已實現六年連降……

  通過持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範和打擊新型網路犯罪、跨國犯罪以及黃賭毒、盜搶騙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我國社會治安狀況取得標誌性突破,處於歷史最好水準。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矛盾總量穩中有降。

  社會治理,重在基層,也難在基層。

  九年多來,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推進訴源治理工作、下大力氣化解信訪積案……一大批時間長、難度大、涉及面廣的骨頭案、釘子案得到有效解決。

  全國信訪總量明顯下降,集體訪總量已連續11年下降;2020年,全國法院受理的訴訟案件總數、民事訴訟案件數量在持續增長15年之後首次實現了“雙下降”。

  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新形勢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創新舉措,牽住了防範化解社會矛盾風險的“牛鼻子”,把重大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市域,把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把大量糾紛解決在訴訟之前。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經受住了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社會矛盾總量出現歷史性拐點,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蘊含中國智慧、體現中國經驗的社會治理之路。

  平安中國建設效果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近年來,全國群眾安全感逐年上升,2020年達98.4%,2021年上半年達98.56%。統計數據與中國廣大群眾和來華外國人士居住、出行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受相互印證——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平安中國正成為一張亮眼的國家名片。

  2021年11月9日,福建廈門海滄消防培訓基地,消防員進行消防技能展示 曾德猛攝 / 本刊

  彰顯獨特製度優勢

  在平安中國建設的紮實推進中,我們黨對社會治理的規律性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一系列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讓“中國之治”展現出豐富的東方智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近年來,各級黨組織始終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平安中國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壓實各級黨委領導責任和主要負責同志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健全各級平安建設協調機制,最大限度統籌資源力量;推進基層黨建與平安建設深度融合,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平安建設。

  各地方將“平安”納入日常工作中,普遍成立平安建設領導(協調)小組,截至2021年底,23個省(區、市)由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各成員單位分領域分行業抓好平安建設工作,開展平安醫院、平安校園、平安交通、平安鄉村等一系列行業平安創建活動。

  政法隊伍是平安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和重要力量。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為期一年多的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取得明顯成效,全體政法幹警接受了一次深刻鍛造。2022年2月,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新時代政法幹警“十個嚴禁”》。作為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制度成果,新規的出臺對於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新時代政法鐵軍具有深遠意義。

  找準發展與安全的平衡點,實現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

  近年來,我國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維護寄遞物流、平臺經濟等新領域安全穩定,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發展與安全日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施行,成為我國出口管制領域第一部專門法律,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國際義務和遵守國際規則,規範出口管制,鼓勵國際合作;

  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施行,在生物安全領域形成國家生物安全戰略、法律、政策“三位一體”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2022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強調堅持促進創新與防範風險相統一、制度規範與自我約束相結合,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倫理制度……

  一系列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通過找準發展與安全的平衡點,把安全貫穿到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實現更高水準的安全、更高品質的發展。

  突出強基導向,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作為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的目標之一,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用,可以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從河北、黑龍江、湖北等地發展“紅色物業”“近鄰黨建”,以黨的建設引領基層治理,到北京、上海等地建立“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進基層執法體系改革;從安徽、重慶等地推動“鄉賢評理堂”“和事佬”等社區社會組織參與民間糾紛調解,到河南、內蒙古等地充分發揮“紅袖標”“胡楊救援隊”等群防群治力量作用,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

  夯實根基,才能無懼風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著力將安全穩定創建在基層,把問題隱患解決在基層。目前,全國3.9萬多個鄉鎮(街道)已配齊配強政法委員3.8萬多名、佔99.2%,建成各級綜治中心58.3萬餘個,共有網格員450萬名,基本實現了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公安機關開展的“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560余萬起,消除安全隱患290余萬處,廣大民警、輔警走進社區、農村、企業、校園,訪民情、解民憂、化矛盾、防風險,得到群眾衷心認可。以“基礎實”護“百姓安”,一個個基層基礎的小平安,聯結成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大安全。

  常態化掃黑除惡,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

  1082幅圖片、225件音視頻,共1300余件展品……2021年3月23日,“掃黑除惡國泰民安——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網上展覽館”正式上線。“依法嚴懲”“打財斷血”“打傘破網”“源頭治理”“強基固本”“督導利劍”等一個個展廳,仿佛時光隧道,鐫刻下不平凡的崢嶸歲月。

  2018年1月,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雷霆萬鈞之勢拉開帷幕,這場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在中國乃至世界反有組織犯罪史上都是不尋常的,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三年來,全國共打掉涉黑組織3644個,涉惡犯罪集團1167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3.7萬名,打掉涉黑組織是前10年總和的1.3倍。

  通過這場專項鬥爭,黑惡犯罪得到根本遏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基層基礎全面夯實,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為中國夢保駕護航

  如今,新時代平安中國建設的宏闊願景已經繪就:到“十四五”末,使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家政治安全防線進一步築牢,社會治理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風險預測預警預防能力進一步提升,重大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公共安全事故不斷減少,社會安全穩定局面持續鞏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到2035年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準。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的背景下,只要我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辦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通過發展消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安全基礎,必能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不斷提高能力水準,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隱患。常觀大勢、常思大局。唯有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才能做到未雨綢繆、消禍于未萌。

  牢牢掌握維護政治安全主動權。嚴密防範、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深入開展反恐怖反分裂鬥爭,切實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銅墻鐵壁。

  不斷提高社會治安動態防控力。堅持打防管控並舉,加快推進立體化、智慧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深入打擊整治新型網路犯罪、跨國犯罪等突出違法犯罪。

  切實加強安全生産風險隱患綜合治理。抓好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措施落實,加強寄遞物流、危爆物品等行業監管,建立健全安全生産責任和管理制度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確保社會更加安全穩定有序。“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走過半個多世紀,堅持最大限度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各地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江蘇蘇州,觀前街。

  與共和國同齡的蘇州市公安局姑蘇分局觀前派出所,就坐落在這條全國知名的旅遊步行街上。“6000余家商場店舖,年均遊客超5000萬人次,矛盾糾紛易發高發。”觀前派出所副所長李慧和同事們一度“壓力山大”。

  在李慧帶領下,“蘇阿姨調解室”成立了——多位親和力強、群眾認可的退休社區工作人員,成了“蘇阿姨”。通過多方參與的專業調解,“蘇阿姨”們幫助當事人舒緩情緒、解開心結、握手言和。

  依靠群眾,將矛盾糾紛消弭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是“楓橋經驗”代代相傳的法寶。堅守基層“前沿主陣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健全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制度機制,將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

  永遠把人民更滿意作為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的衡量尺規。當前,人民群眾對平安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動態性、發展性等特徵,這就要求我們全方位提升守護群眾平安、保障群眾權益的層次和水準。

  聚焦促進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聚焦保障人民安寧,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準辦好案、更好控發案,切實保護人民群眾人身權、財産權、人格權;聚焦維護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讓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以人民群眾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實現。

  回首過去,黨領導人民取得了平安中國建設歷史性成就、創造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繼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牢記初心使命,緊扣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確保政治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建設必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刊于《瞭望》2022年第15期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