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運用好北京冬奧遺産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022-04-08 20: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7年來,奧林匹克夢想一步步走來,國家也在一天天成長。我們遇到過“怎麼改”的困惑,但革故的決心從未退縮,鼎新的腳步從未停滯。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在每一個領域和環節上的經驗創造和積累,正是為了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

  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一屆“在溫暖中永恒”的冬殘奧會,在奧林匹克的歷史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舉辦的重大標誌性活動。我們要積極謀劃、接續奮鬥,管理好、運用好北京冬奧遺産。

  事實上,作為世界首個“雙奧之城”,冬奧遺産本身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産的再利用。2008年後,北京的體育事業、奧運經濟、科技成果轉化、綠色發展理念等,都在持續影響著北京居民的生活。另外,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13個場館中有11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遺産,通過技術創新和空間改造,實現冬夏場館完美轉換,提高了場館功能的多元性。

  有了這樣的科學規劃,以後國人就能在家門口看頂級冬季賽事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場館不僅屬於運動員,也屬於熱愛運動的每一個人。比如,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4月全面開放冬奧賽時場景體驗,公眾可以在冰壺賽道體驗冰壺運動、與“冰墩墩”“雪容融”互動、參觀運動員更衣室;位於延慶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賽後將相對平緩的3公里雪道向大眾開放,以便讓更多人體驗到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

  當然,“冰雪盛會”留下的遺産遠遠超過運動本身。以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京張兩地交通基礎設施相連相通,區域交通幹線逐步織密,構建起“一小時經濟圈”;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工作成果顯著,2015-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已下降59%;“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節能、低碳能源等技術得以廣泛轉化應用……“一子落而滿盤活”,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的兩份優異答卷鋪展在京張大地。

  這些有形的財富將會長久造福社會,那些無形的財富也會一直激勵我們。“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在大會上,受到表彰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和突出貢獻個人,正是北京冬奧精神的傑出代表。應當看到,北京冬奧精神,不僅為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提供了重要保障,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力量。

  在更高的發展臺階上審視,奧林匹克運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7年來,奧林匹克夢想一步步走來,國家也在一天天成長。我們遇到過“怎麼改”的困惑,但革故的決心從未退縮,鼎新的腳步從未停滯。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在每一個領域和環節上的經驗創造和積累,正是為了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我們更深知,我國改革仍處於攻堅期和深水區,打贏了做大規模的上半場,還要打好高品質發展的下半場,這考驗的是幹勁、韌勁、後勁。

  冬奧夢交匯中國夢。我們走在大路上,身後是前人寄望的目光;我們走在大路上,滿懷豪情朝著太陽的方向。(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