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 青年群體紮根“世界屋脊”奉獻故事
原標題:在高原上讓青春放歌——青年群體紮根“世界屋脊”奉獻故事
今年3月28日,迎來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3週年。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364萬多西藏兒女篤定前行,而青年幹部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新華社記者在西藏採訪看到,許多新時代的青年將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雪域高原演繹多彩青春最美的模樣,也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時代力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
“西藏是古建築的寶庫,而我的研究方向是喜馬拉雅古建築,冥冥之中就有緣分。”“90後”海歸夏于鈞笑著説,曾經職業抉擇時的煎熬早已雲散。
為了專業夢,從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畢業後不久,他辭掉上海的穩定工作,決心用所學知識“擁抱”雪域高原的古建築。
恢弘的宮殿,莊嚴的廟宇,淳樸的民居……想原汁原味地了解西藏古建築,要先過語言關。“西藏建築的不少詞彙都是來自藏語,有其獨特定義。想要了解當地古建築,就必須掌握藏語。”夏于鈞説。
夏于鈞在拉薩市的古建築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
夏于鈞六年來堅持外出考察、記錄,為古建築拍照,測繪建築的室內空間、立面等,並和當地人聊天,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旅途中,他目睹過珠峰日照金山的奇觀,聽説過雪豹襲擊夏爾巴人馬圈的故事,深山迷途時,得到過當地藏族阿媽的指路……
直到遇到清代古建築吉崩崗拉康,夏于鈞的才華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為讓這座有著2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重煥容顏,他和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完整了解、細緻修繕。
當這座古建築再次向公眾開放,夏于鈞感受到個人使命與時代呼喚的結合。
“我希望能把西藏的古建築一一記錄下來。”他説,這項工作能不斷接觸藏式建築,並在學習、發現的道路上獲取新知。
實踐所學,是夏于鈞紮根西藏的寫照,也是駐守高原青年人的座右銘。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正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回信,勉勵他們練就過硬本領,畢業後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
米瑪次仁在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鄉衛生院清點疫苗庫存情況(2021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26歲的米瑪次仁,大學畢業後報考到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鄉衛生院,成為一名基層醫生。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實習期間,他也是給總書記寫信的大學生之一。總書記的回信勉勵,一直刻在他心中,也照亮了他投身基層的道路。
注射疫苗,到府送藥,定期開展體檢……基層工作繁忙瑣碎,但也逐漸讓他的知識在基層行醫中“開花結果”。
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一次肝切除手術中,他負責舉腹腔鏡。手術比較複雜,米瑪次仁雙手舉著儀器,一直舉了快十個小時。手術結束後,他雙手酸疼得無法抬起,老師拍拍他的肩膀説:“小夥子做得很不錯,救死扶傷,辛苦是值得的。”
“能一直站在手術臺上救死扶傷,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米瑪次仁説,“西藏的醫療水準和發達省市相比還有差距,交給我們年輕一代的任務很重,每一天都不能虛度,要在服務奉獻中不斷學習,做到知行合一。”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心中有光,腳下有力量。
這束光,對甘肅小夥鐵忠福而言,就是鄉村,就是農牧民。
四年多前,甘肅小夥鐵忠福面臨重要選擇:從上海本科畢業後,是接受邀請遠赴德國工作,還是去廣州的國企成為一名白領?
又或者,去西藏?
西藏,無數人眼中的“詩和遠方”,但也是許多人可能會“敬而遠之”的地方。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一些地方生活環境惡劣,交通落後,生活不便……
“但我似乎覺得,那裏有為我準備的工作。”鐵忠福説,“青年人,總要有點情懷。”而母親的一句話,更是堅定了他的決心:“你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去給老百姓做些事吧。”
2018年,從東部沿海城市打包好行囊,作為應屆大學生赴西藏專招項目中的一員,鐵忠福風塵僕僕地來到了海拔4100多米的日喀則市昂仁縣亞木鄉,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相比上海,鄉里條件艱苦,他剛到時暫住在原先存放牛糞的屋子裏。後來宿舍解決了,但客廳地面坑坑洼洼,他和幾個青年人自己動手用水泥抹平。鄉里那時還沒有水泥路,宿舍樓前都是砂石,風一吹眼睛都睜不開。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些是必須要闖過的關。艱苦有時是年輕人成長、收穫的起步。
鐵忠福(左)在昂仁縣與同事交流工作(2021年12月21日)。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總書記囑咐青年人“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他説,為儘快掌握當地發展現狀,他多次下鄉調研,撰寫鄉村發展規劃,推進黨建宣傳,開展駐村工作。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鄉鎮調研時,因高原反應,他整夜都睡不著。
物質條件艱苦,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卻一天天充實起來。鐵忠福還記得,到崗的第二天,鄉里就迎來了望果節,也就是當地傳統的豐收節,尚未適應高海拔環境的幾個年輕人,跑到地裏幫群眾一起收青稞。“現在想想,都是很珍貴的回憶。”
閒不住的他,現在已經跑遍了亞木鄉所有村莊,學會了用藏語進行日常交流,也會在牧場上和群眾一起跳鍋莊舞。他還將生活在海拔5000多米牧場上的困難群眾發展為自己的幫扶對象。不少牧民説:“這個青年幹部好,和大家打成一片!”
後來,亞木鄉實現了脫貧摘帽。鐵忠福也調到縣裏工作,但亞木鄉的群眾只要見到他,還會熱情地握手擁抱。
當小我融于大我,當個人際遇與時代浪潮同頻,艱苦的環境中會開出理想之花。
“我是麥子地里長大的孩子,而今又回到了青稞地和牧場。”鐵忠福説,要在雪域高原紮下根,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
“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造福基層群眾。
這種號召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從點滴做起。對此,23歲的倉木拉深有體會,她是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衛生院的一名全科醫生。兩年基層工作中,她發現不少老百姓健康意識薄弱,有些村民對日常病症不在意,時間一久拖成大病。她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倉木拉(左)叮囑村民要按時吃藥(2021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我的父親就有過這樣的遭遇。由於疏于護理,拖成了殘疾。”她説,一定要普及好健康知識。倉木拉平常積極走村入戶,充分發揮家庭簽約醫生的作用,不僅為老百姓送醫送藥,還帶去保養保健知識。
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倉木拉似乎離自己的外科醫生夢遠了,離群眾卻近了。“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宏大的夢想,我也一樣。但是基層的工作總要有人來做。”倉木拉説,她堅信,腳踏實地地攀登,終有一天,會觸碰夢想的星辰……
為了群眾,為了祖國,從最基本的事做起。這是31歲的移民管理警察索朗曲扎用行動給出的答案。
索朗曲扎是西藏阿裏邊境管理支隊扎西崗邊境派出所典角村抵邊警務室警長。典角,一個海拔4400多米的邊境村,僅是祖國版圖上的一個點,卻是索朗曲扎全心的守護。
典角村地處偏遠,索朗曲扎通過腳步丈量,雙眼測距,一筆一畫做成了一張手繪地圖,為當地民生和邊境管控保駕護航。
移民管理警察索朗曲紮在典角村繪製地形圖。(受訪者提供)
為防止繪圖有誤,他白天巡查,晚上繪圖,還要一次次返回現場核對。途中他時常要攀爬5000多米的高山,忍受著頭痛、胸悶等高原反應帶來的折磨。
工作十多年來,索朗曲扎沒有在家過上一次年,也從來沒有陪兒子過上一次六一兒童節。曾經他跟兒子約定——只要兒子考第一名就陪他過兒童節。結果六一臨近時,正在山上畫圖的索朗曲扎收到兒子發來的視頻。兒子説自己真的考了第一名,問索朗曲扎什麼時候能回家陪他。那一刻,他的眼淚瞬間流出來,愧疚、自責、歉意、思念……通通涌上心頭。
要走嗎?他捨不得。“當你對腳下這片土地越來越有感覺時,你對高原反應就越來越沒有感覺!”索朗曲扎説,他已經熟知這孤獨邊境線上的每一座山峰。
在邊境崇山峻嶺間,在茫茫雪域高原上,青春燃燒的火焰,正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春天的溫暖與活力。
領銜記者:沈虹冰
文字記者:王沁鷗、李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