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馳援核酸檢測一線 他們與病毒近距離“賽跑”→

2022-03-28 13:25: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近日,上海每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達到單人單管190萬份以上,這背後需要強有力的核酸檢測能力的支援。這兩天,經過相關部門的允許,記者來到一家核酸檢測機構,記錄下核酸檢測志願者、工作人員是如何與病毒近距離“賽跑”的。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SIMM是我們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縮寫,下面是我的名字陶泠雪,大家互相之間認不出來,只能在背後寫上自己的名字。

  

  陶泠雪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自3月份以來,隨著上海核酸檢測量的激增,所裏號召專業人員報名參加核酸檢測工作,陶泠雪和100多名同事報名參加,分散在各個檢測實驗室。陶泠雪所在的實驗室共有6名志願者,他們要負責樣品處理、核酸抽提等五道工序,一個上午,檢測了2000多個樣本。按照“十混一”混採方法,2000個樣本即為2萬人的核酸結果。在記者採訪時,實驗室里正好檢測出陽性樣本。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剛才我們測到陽性樣本正在復檢,陽性樣本要儘快送到檢測間,希望我們儘快地把這個陽性樣本確定下來。

  核酸檢測工作是在和時間賽跑,可對於陶泠雪他們來説,最容易忘記的就是時間。現在已經是中午了,在沒有窗戶的實驗室中,他們又錯過了飯點。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我們現在上午的樣本剛剛檢測完,把我們下午需要的這些檢測試劑進行一個分揀。

  記者:餓嗎?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跟你説話覺得有點餓了,剛才不覺得。

  

  下午一點鐘,志願者們才走出實驗室。五個小時下來,有些腰酸背痛,口罩也在臉頰上留下一道勒痕。飯後,等待他們的仍是滿滿的樣本。陶泠雪告訴我們,這家檢測機構有150多名檢測工作人員,其中有不少像她這樣的志願者,大家分兩班輪換檢測,每個班12個小時,最辛苦就是上夜班的志願者。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夜班的老師可能在白天還有自己的工作,我們過來接班的時候就覺得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真的很不容易。

  

  據了解,本輪疫情暴發後,來自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760多名志願者先後馳援檢測一線,和病毒比速度搶時間。

  

  檢測機構負責人 樓敬偉:有研究生的導師,也有大量的博士後,在這個時候先統一到這裡,先來做這些低端的、重復的PCR檢測的活,很感動,也很意外。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陶泠雪:雖然説覺得可能停不下來或者怎麼樣,但是又感覺自己為這次抗疫盡了份力,就覺得特別有動力,我們大家都會努力加油的!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