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網評: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全人類共同價值”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團結、進步的美好追求,是中國共産黨回答時代之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石。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歡迎宴會致辭中強調:“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説的新發展,是價值普遍性和價值特殊性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中國共産黨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秩序的世界情懷。
中華文明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要源流之一
價值是從人類生命活動中生發出來,並與生命意識、人格意識和主體需要內在相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主體性是知識和存在的哲學基礎,也是社會生活價值規範性的源泉。中華文明蘊含著豐富的共同價值思想,儒家“仁道”對人類共同價值有著重要貢獻。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生命意識,肯定人的價值,提倡天人合一,強調多樣性的統一,在邦國關係上主張“和而不同”,注重通過修禮來貫徹“義”的精神、以誠信來順循天理人情。生命意識是一種由內而發的對萬物生命的愛,生命意識內在地形成於人的生命活動之中,與生存理性一起構成了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精神動力。生命意識一方面肯定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將生命的存續作為全人類的共識基礎。儒家的“仁”蘊含著天地萬物的生命存在和人的覺解意義,將“仁”和“義”作為社會道德生活的根基。基於“仁”的儒家禮樂文明,不僅是存在論意義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還是良善和諧秩序的建構之道。“講信修睦”是邦國關係的重要價值指向。“信”是維繫共同體成員關係的道德律令,“睦”是共同體所要達到的和諧狀態,二者構成了共同體成員間的政治德行。《禮記 禮運》曰:“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原則性道德有賴於道德主體的人格這一良知媒介才能使行動真實發生,良序主要是通過符合時代特徵的核心價值規範內化于個體人格和行動結構之中得以解決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道德準則,對於今天建構公平合理的現代國際社會秩序也是適用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智慧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科學指引
價值具有主體性、客觀性、多維性和社會歷史性,共同價值給予人類生活意義感,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唯物史觀以物質生産勞動為出發點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奧秘,揭示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社會發展的多重動力因素和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性。馬克思主張從現實物質生産關係中去理解人類意識,從物質生産關係變革之中去尋找社會變革的關鍵,注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利益的實現。共同價值是多樣性的統一,統一性包含著人類共同性、協商共識性、發展包容性、合作共贏性、和平共用性。當今時代依然處於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時代,時代的本質沒有變,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中國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理論的主要闡述者,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選擇。全人類共同價值生成于開放、多元、共生的當代實踐,著眼人類整體性意義的生存利益與道德共識,關照人類理想社會的終極追求,是把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同人類文明、時代潮流和世界未來聯繫起來的新主張、新願景。價值與社會秩序內在相通,承認“自主”和“差異”是公共性的前提,共同價值必然基於公共生活實踐、體現人類生活的屬性和特質。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在展示一種無視現實的純粹思想姿態或者抽象的理論性訴求,而是包含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價值實現路徑的差異化,把價值具體地、現實地融入各國人民的利益實踐中。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在文明交流互鑒中達成共識,促使了普遍交往世界中價值多元異質的共有統一。
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須防範“普世價值”侵蝕
全人類共同價值吸收了西方文化有益成分,但與西方普世價值有著根本不同。全人類共同價值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秩序的責任、擔當、智慧和氣度,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精神特質、智慧力量和治理藝術,普世價值實際上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共同價值立足於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互主體性,普世價值則立足於以自私自利的個體為基礎的普遍主體性;共同價值的世界觀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普世價值則是資本主義制度意識形態的根基。普世價值試圖以絕對理念統一性原則來消弭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掩蓋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失靈”和社會融合機制“失效”的根源,共同價值則超越了西方歷史意識和政治價值觀,揭示了自由、平等、民主在公共治理中的應有之義,破除了零和博弈舊思維,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順應歷史潮流,契合時代需要,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解決時代問題的新理念,是中國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的基礎。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要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不移地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推動者、維護者,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張軒銘 張 鯤 單位: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