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秦平: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守護民族精神根脈

2022-03-21 20:23:00
來源:群眾新聞網
字號

  “歷史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內涵深刻、思想精深、論述精闢,為新時代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歷史文化以各種方式保留在城鄉各地,沉澱為獨特的記憶和標識。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遺産,在記述古老燦爛文明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成就;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歷史文化遺産有助於增進14億多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保護歷史文化遺産,要加大保護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準提出更高要求。我國的文物保護力度顯著增強,文物管理能力明顯提升。僅在2021年,國家層面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規範性文件。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守護精神根脈我們底氣十足。

  保護歷史文化遺産,要做到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僅需要維持保護原貌,也需要做好合理利用。借助3D列印、3D建模、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數字攝影測量、數字資料庫等先進科技,就有助於推動歷史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近年來,通過“網際網路+文物文創産品”“網際網路+文物素材創新”“網際網路+文物動漫遊戲”等形式,一些歷史文化遺産也已經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更好地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保護歷史文化遺産,要植根群眾沃土。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植根群眾沃土,歷史文化將更具生命力。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例,近年來華陰老腔、皮影戲、西安鼓樂等表演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身邊,川劇變臉也走進了更多的普通民眾。這也再次表明,以文化資源為依託、資訊技術為載體,開發更多符合當代人口味、更利於網路傳播的文化産品,越來越多人們將在觸摸歷史文化遺産魅力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

  歷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事實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經歷五千年滄桑變幻卻始終一脈相承,就與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産密切相關。這就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文化遺産的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辦好中國事情,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也將越築越牢。(秦平)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