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點亮冰雪盛會

2022-03-19 10:3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在中國科技館舉行的冬夢飛揚——“科技冬奧”主題展覽通過新技術手段,向參觀者介紹科技冬奧的創新魅力。圖為小朋友通過VR(虛擬現實)設備體驗雪橇運動。

  陳曉根攝(影像中國)

  近日,首鋼滑雪大跳臺正式對外開放,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打卡”。作為備受關注的北京冬奧會場館,首鋼滑雪大跳臺不僅將繼續承接多項專業體育賽事,還將成為服務大眾的文化娛樂活動場地。“多變”的身份背後,是場館建設採用了創新的設計理念。“我們團隊為大跳臺量身定做了模組拼裝設計,不僅堅固穩定,還可快速‘變身’,大幅提升賽後利用空間。”首鋼滑雪大跳臺總設計師、清華大學教授張利説。

  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美麗畫卷中,科技創新貢獻別樣色彩。在備賽、參賽、觀賽等環節,新技術手段落地應用,為實現“簡約、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援。科技助力冬奧也見證了中國科技發展的豐碩成果,不僅將在未來持續“滋養”中國體育事業,也將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場館更先進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不論是競賽場館還是非競賽場館,均給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一幕幕精彩表現、一個個暖人瞬間,成為一流場館的最佳注腳。

  在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連日見證佳績。參賽運動員在這裡共13次刷新奧運紀錄,其中1次打破世界紀錄,在很多運動員看來,“最快的冰”名副其實。對此,相關專家介紹,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製冷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套創新型的製冷系統使得冰面溫度均勻、硬度一致,有利於運動員滑出好成績。此外,這套系統的應用還使國家速滑館碳排放量接近於零,更綠色、更環保。

  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是建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之一。外形恰如一柄中國傳統飾物“如意”,鑲嵌于茫茫林海雪原。其中一大亮點是中國首例變角度斜行電梯。電梯整體提升高度107.3米,運作斜長244.206米,單程時長不到兩分鐘。乘坐這部電梯,跳臺滑雪運動員可以快速完成交通轉換,從地面到達賽道起點。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同樣科技含量頗高。賽道建造一大難點是要實現“空間扭曲雙曲面殼體結構”,雖然全長不到2公里,但是因為曲面曲率均不相等,常規的施工工藝無法實現,只能通過人工噴射混凝土成型,還要保持密實度和成型精度。最終,設計建造團隊密切配合,經過上百次試驗後,成功攻克噴射混凝土的配比難題。目前,場館已申請專利超過百件,在同類賽道中技術領先。

  北京冬殘奧會時,科技創新也為場館無障礙環境建設貢獻“暖心”力量。在北京冬殘奧村,無障礙便捷智慧管理平臺實時顯示各公共空間的人流量、無障礙車位數量、共用輪椅位置與租借資訊等。只需掃描二維碼,運動員便可獲得各項無障礙設施資訊,還可隨時預約無障礙設施。為了便利殘奧運動員出行,系統還可對滿足無障礙要求的路線進行最優計算和導航。

  觀賽更精彩

  國際奧會公佈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多項收視數據創歷屆冬奧會之最。中國觀眾在電視端觀看總時長、觸達人次等創冬奧會轉播歷史新高。據介紹,北京冬殘奧會的觀賽體驗同樣受到廣大觀眾認可。在這背後,轉播技術、投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一系列創新科技功不可沒。

  “雲技術”讓轉播內容製作能力大幅提升。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介紹,北京冬奧會轉播內容總生産量超過6000小時,創造冬奧會歷史新高,與上屆冬奧會相比,來到北京的轉播商人數減少了32%。“通過將賽事成績、賽事轉播、資訊發佈等資訊系統遷移至雲服務,北京冬奧會成為史上首個核心繫統100%上雲的奧運會。雲技術使我們可以不用到現場就能夠製作內容。”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説。

  電視和網際網路觀眾觀賽體驗更佳,視角更加多元。北京冬奧組委介紹,北京冬殘奧會在冬殘奧會歷史上首次實現全程4K超高清格式轉播、360度回放,為全世界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觀賽體驗。不少觀眾對360度回放印象深刻,轉播團隊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部署在場地周圍的多角度錄影機系統,可實時捕捉多角度比賽畫面,並利用三維重建和渲染技術來算出相機之間的視角畫面,讓觀眾體驗到“自由視角”,“相當於繞著比賽場館一圈去看比賽,可以圍著運動員‘飛’”。

  賽會期間,不少場館還奉獻了讓人驚嘆的光影秀。在首鋼滑雪大跳臺,從巍巍華夏史到奧運冰雪夢,通過光影秀得到全景化、沉浸式的呈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馬賽介紹,光影秀基於鐳射投影等高新技術,不僅展現中國的科技實力,也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呈現給世界。“冬奧會後,文化之光將繼續在這裡閃耀。”馬賽説。

  運作更安全

  北京冬奧組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取得巨大成功,實現了安全和精彩的最佳平衡,為世界奉獻了一場必將載入史冊的奧運盛會。賽會期間,安全保障領域匯聚起各方智慧和努力,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賽會期間,防疫安全備受重視。在運動員更衣室外,常常能見到機械臂智慧消毒機器人忙碌著。該機器人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團隊研發,可對物品進行紫外線消毒殺菌。機器人消毒殺菌高效、精準,僅需3—5秒的照射,90%以上的細菌和病毒就被消滅。研發團隊還將智慧機器人與對人體無害的準分子消毒燈結合到了一起,共同築起“防疫墻”。

  出行安全是北京冬殘奧會辦賽的重中之重。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不少殘奧運動員收到了高精度定位導航設備。這套設備由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牽頭研製,為聽障、視障人士在機場航廈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聽障、視障人士將設備佩戴于頸部,導航設備便可通過超聲波探頭和攝像頭實時監控障礙物,並通過震動反饋引導使用者避障。

  北京冬奧會智慧票務系統也實現諸多創新和升級。國際奧會電視轉播和市場開發部主任提莫魯梅表示,北京冬奧會票務系統是奧運會歷史上首個數字化票務系統。針對10萬量級座席,北京冬奧會智慧票務系統30秒即可完成隔排隔座的防疫部署及自動配座,48小時內實現出票。此外,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升級了終端硬體,推出了可抵抗零下40攝氏度低溫的冬奧智慧核驗設備,保證觀眾1.5秒即可通過票務核驗,快速、安全入場觀賽。

  此外,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橫跨3個賽區,資訊共用和指揮協同至關重要。對此,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陳濤團隊開發了“冬奧大腦”,幫助冬奧運作指揮部門完成科學判斷與決策。團隊研發的冬奧會態勢感知與運作指揮保障系統,能匯聚各方資訊,並展開智慧分析,實現更早發現問題、搜尋風險,並以情景推演的模式給出對策參考,成為名副其實的運作指揮樞紐。這也是冬奧會歷史上首次實現跨領域時空數據的匯聚融合和智慧分析系統。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