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天府評論:節糧減損要落實在行動上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堅持節約優先,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産運儲加銷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反對食物浪費。
我國是人口大國,對糧食的剛性需求比較旺盛,把糧食資源管控好、利用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國家多次出臺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相關制度措施,明確要求在糧食全産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
糧食加工是糧食全産業鏈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在對各類糧食原料進行處理和加工時,既要為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提供保證,又要承擔節糧減損、杜絕浪費的責任和使命。為此,各地應積極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在控制加工精度、改造新設備、推廣新技術,包括對可回收糧物進行資源再利用等方面,都需嚴格參照國家相關標準,合理加工、科學加工,把節糧減損落到實處。
過去,一些企業為迎合市場需求,熱衷追求食品精度,特別是在對大米、麵粉和豆類物品進行加工時,會想方設法以“精、白、亮”為目標,這樣的精加工、深加工,不可避免會造成大量能源損耗。我們當反思,如此追求“賣相”而不計成本,對糧食過度加工,既丟掉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並不符合健康食用的規定標準。據行內人士分析,精加工食品看起來很“美”,實則降低了營養成分,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很不利。因此,作為企業,一定要守住行業底線,不為市場利益所誘惑,要按標準、按程式、講科學,生産出合格的食品來。
當然,在適度加工的同時,也要做好食品科普與消費宣傳引導,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讓大家明白,並非精加工程度越高的食品,就一定是最好的。
在糧食加工過程中,能否做到少浪費或不浪費,運用新設備、新技術很關鍵。以穀物加工為例,如果使用老化設備,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出現碎粒,致使耗損較多、成品品質不高、數量比例下降,食用時也缺乏口感。故而,要在糧食加工過程中減少浪費,首先應在加工設備的智慧製造上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通過淘汰舊設備,增添新設備,或者在技術支撐上改良升級,讓糧食加工既有效率,又有品質和數量。另外,還要重視對加工技術的培訓指導。設備再好,若技術運用不熟練,同樣會在加工過程中帶來損耗與浪費。只有掌握新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不斷優化工藝,在節糧減損的基礎上提高産品品質,保障食品安全。
對初加工後的糧食資源再回收、再利用,也是節糧減損的好方法。客觀講,雖然我國糧食加工業發展起步較快,但卻比較“粗放”,特別是對糧食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缺乏系統性研究,導致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問題不可避免。比如,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將原本還可以再利用的糧食資源當成了廢料,要麼直接棄之不用,要麼作為燃料來使用,由此産生的資源浪費難以估量。因此,我們在糧食加工過程中,一定要養成勤儉節約的自覺意識,經過初加工後的剩餘糧食資源,如果可以再利用,則一定要發揮它們的剩餘價值。通過後續加工變成其他副産品,形成迴圈經濟,還可進一步延長産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