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啟新局

2022-03-01 18:55:00
來源:《求是》2022/05
字號

  改革開放啟新局

  新華社記者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世界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引領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向更深層次挺進、更廣領域邁進,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樣概括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潮頭掌舵:“始終牢記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月4日,奧林匹克主火炬在“鳥巢”再次點燃,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式開幕。盛況再次證明,中國沒有辜負世界期待。

  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到北京冬奧會如期精彩舉辦,中國不斷完善的治理體系和不斷提升的治理能力是辦成一件件大事的核心密碼。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走過波瀾壯闊的歷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後第一次赴地方考察調研,就前往南海之濱的廣東。

  在這片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炮”的熱土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判斷,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時隔6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廣東時強調:“越是環境複雜,我們越是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又一次發出改革開放強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一以貫之的鮮明態度,彰顯出中國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縱深的堅定決心。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突出制度建設,注重改革關聯性和耦合性,真槍真刀推進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起草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會上獲得通過。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中國一重、哈電集團、中車齊車集團等一批大國重器企業在黑土地上茁壯生長。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這些企業持續深化改革,推進自主創新,為國家裝備製造業振興和國民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圖為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轉子加工車間。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整合、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這是審時度勢、更加堅定向前的改革開放決心——

  “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更加精準地出臺改革方案,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這是凸顯創新、更加系統深刻的改革思想——

  強調將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全過程;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深入把握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注重發揮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無論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領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6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親自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雄安新區建設、鄉村振興、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等一連串重大改革推出,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深化學前教育改革等改革探索推開,自貿試驗區改革、審批服務便民化等改革舉措推進……

  改革成就碩果纍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方位高水準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深化社會事業改革,民生保障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推進改革強軍戰略,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全面從嚴治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完善促進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2020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強調:“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7年多來,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整合、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闖關奪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千年夢想,百年夢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後,是改革攻堅克難的不懈奮鬥歷程。

  “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將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義無反顧推進改革”……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為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改革指明方向。

  黨堅持改革正確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問題導向,聚焦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激發人民首創精神,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走實走深。

  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改革突破口——

  2021年11月18日,國家反壟斷局掛牌。

  掛牌後第三天,這一新成立的機構就開啟了對市場壟斷行為的集中處罰,掛牌兩周內共發佈46張處罰書,劍指醫藥、燃氣和網際網路等行業壟斷違規行為。

  就在此前兩個多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4份重要文件,其中之一就是《關於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

  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而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正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從“基礎性”到“決定性”,一詞之變,凸顯對市場和政府關係的更深刻認識。

  

  近年來,貴州省圍繞産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産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通過“減、融、服”創新推進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既帶動了農戶增收,也推動了特色産業做大做強。圖為農民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的食用菌基地裏採摘木耳。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動因。

  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從制約高品質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突破: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活力競相迸發;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城鄉區域格局,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聚焦民生領域短板弱項,深化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突出具有結構支撐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優先推進基礎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以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等制度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為龍頭推動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以國家監察體制等改革為重點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抓重點攻關鍵,以重點帶全面,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歷史性成就。

  注重形成合力,加強統籌協同推進——

  2021年8月,深圳首次為在當地工作的37名港籍醫生認定正高級職稱。37張證書,成為深圳便利境外人士在深執業的一個縮影。

  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項授權事項清單之一。

  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某個部門單兵突進行不通,靠幾項改革舉措零敲碎打同樣行不通。

  “要抓好改革任務統籌協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改革避免“碎片化”,注重“組合拳”,在國企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充分銜接、相互耦合,不斷形成“1+1>2”的“化學反應”。

  深化機構改革,是對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生動檢驗。

  為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面臨的職責重疊、分散交叉等問題,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深化機構改革進行調研。

  涉及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超過80個,既橫向統籌黨政軍群,又縱向統籌中央地方,這場勢如破竹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重大變革,讓黨和國家機構優化協同高效的效應初步顯現。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雙減”政策,直面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資本操控等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被稱為以小入口推動義務教育大改革的民生工程。

  “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

  從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到打好抗“疫”之戰中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一個都不放棄”的堅持;從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到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推動“廁所革命”、推進垃圾分類等一件件民生小事的解決,無不彰顯著大國領袖心繫人民的真摯情懷。

  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全面深化改革始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向著優質公平目標,教育改革在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基礎上,進一步向深化學前教育改革等拓展;

  立足分級診療、醫藥分開、基本醫保全面聯網等醫療改革基礎,進一步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等,著力緩解看病貴、看病難;

  繼大力推行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落戶問題後,探索租賃房屋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戶口落戶,進一步打破人口自由流動的壁壘和羈絆……

  從醫療到養老,從生育到教育,從就業到創業,從住房到環境,一份份改革文件出臺,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讓民生難點在改革中逐步破題,民生底線在改革中越築越牢。

  面向未來:“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不論國際形勢發生什麼變化,中國都將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

  2022年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併發表演講,再次向世界發出開放合作的中國聲音。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的這段話,既是對過去的經驗總結,更是對未來的發展指引。

  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向著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迴圈格局發生深度調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

  “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作,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

  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要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對接産銷、貫通城鄉、聯通內外的高標準現代商貿流通網路;提升跨境物流能力,促進國內外市場更好聯通;強化貿易領域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與世界共用中國大市場,不斷滿足産業升級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1年,中國經濟交出的亮眼答卷,彰顯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成效: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經濟總量躍上114萬億元新臺階,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6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4萬億元,消費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

  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022年1月31日至2月6日,海南10家離島免稅店總銷售額高達21.31億元。

  從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到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到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從賓朋紛至的進博會到規模盛大的服貿會……

  我國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推進開放合作,為全球繁榮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1年12月3日,中老兩國元首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出席通車儀式,中老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老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這條長1035公里的現代化鐵路讓寮國“陸鎖國”變“陸聯國”的夢想終於成真。

  2013年秋,著眼于推動各國共同發展和民生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雅萬高鐵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和印尼兩國務實合作的標誌性項目,也是印尼的國家戰略項目。這是2021年9月29日拍攝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2號特大橋最後一聯連續梁合龍施工現場。 新華社發

  從揮灑“大寫意”到細繪“工筆畫”,從落子謀局到推動高品質發展……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一帶一路”大家庭。我國堅持共商共建共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推進一大批關係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項目,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因為“一帶一路”,東部非洲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地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白俄羅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不少地方的人們第一次喝上乾淨的水、用上安全的電、乘上現代交通工具……

  人類發展,命運與共。

  “我們應該堅持以開放求發展,深化交流合作,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堅持‘拆墻’而不是‘築墻’,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習近平主席多次呼籲各國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

  不僅審時度勢、把脈開方,更重信守諾、垂范先行——

  深化疫苗合作,推動在全球範圍內公平合理分配,共同彌合“免疫鴻溝”,助力構築全球免疫屏障;

  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保障發展中國家權益和發展空間;

  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

  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擁抱世界,激活自身發展的澎湃春潮,也將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

  錨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毅和勇氣,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開拓更加廣闊的天地。

  執筆:于佳欣、謝希瑤、鄒多為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