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做好土壤普查護航糧食安全

2022-03-01 13:3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萬物土中生。土壤中有什麼、産什麼,大概率我們就吃什麼。近日,國務院宣佈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農用地土壤品質家底問題。

  我國分別在新中國成立初和改革開放後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時隔多年重啟這項普查,最重要的推動因素就是糧食安全。我國已連續18年實現糧食豐收,這個了不起的成就,意味著我們打破了糧食的週期性波動規律,餓肚子成為遙遠記憶,中國人完全可以養活自己。

  但不能掉以輕心的是,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全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我國糧食産量高,同時也是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國,雖然大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自給率很高,但農産品進口量仍然很大,比如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高達80%以上。國際糧食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因此,中央反覆強調,“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們還需要掌握土壤現狀和變化趨勢。在人們印象中,江南是魚米之鄉,但目前的真實狀況是,耕地持續北移。這些年我國人口流動是向東、向南遷移,耕地北移意味著以往的南糧北運已逆轉為北糧南運,與人口流向正好相反。南方自然條件更佳,雨水充足,糧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則差了不少,糧食作物多為一年一熟,這對耕地産能有很大影響。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我國現有19.18億畝耕地,但位於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佔近23%。

  此外,土壤品質、健康安全是各方關心的大事。我國耕地利用強度比較高,化肥用量相當驚人。農業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40年來,我國糧食産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時,耕地鹽鹼化、強酸化都比較嚴重。因此,土壤污染狀況、是否重金屬超標等,都需要先盤點清楚。掌握了這些基本情況,如何修復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曉芳)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