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南疆何以成為全疆“大菜園”

2022-02-27 13:2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初春時節,南疆地區的廣袤耕地正待復蘇,不少設施大棚裏卻已春色滿園。這些蔬菜大棚裏生産出的新鮮蔬菜,不僅滿足了本地需要,而且還跨越天山南北,被端上全疆千家萬戶的餐桌。

  南疆乾旱少雨,土壤鹽鹼化嚴重,以往由於缺少種植技術,當地農民冬天蔬菜吃得少,種得更少。如今,這裡早已告別了新鮮蔬菜大量依賴外調的局面,成為供給全疆的“大菜園”。

  自然條件不算優越的南疆緣何實現了這樣的突破?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

  “小拱棚”激活庭院經濟細胞

  翻地、拉線、起壟、覆膜……天氣轉暖,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先拜巴扎村村民約熱古薩吾爾正在院子裏的拱棚中忙碌。

  “去年12月,就給棚子扣上了膜,比往年提早20天澆水上肥,這樣就能早20天移栽番茄苗,提早上市。”約熱古薩吾爾説,早動手早收穫,就能種出兩茬菜。

  兩年前,約熱古薩吾爾在自家庭院搭建起拱棚,20平方米的拱棚換茬種番茄、辣椒,一年到頭産出的蔬菜除滿足自家吃,還能賣錢。“別小看這點兒地,每年能增收近800元。”約熱古薩吾爾説。

  指著一張大棚佈局圖,尕孜庫勒鄉農村經濟發展中心幹部阿布力肯日合曼向記者介紹:“如今的尕孜庫勒鄉,村民們家家戶戶有拱棚,3212座庭院小拱棚撐起村民的致富路。”

  一個又一個小拱棚,讓當地的庭院經濟活起來,讓村民足不出戶就和産業發展捆綁在一起。

  在新疆和田地區,農民庭院利用率曾不足30%。如何把村民的庭院利用起來,實現增收致富?2017年起,當地創新思路,利用庭院內外、房前屋後的“巴掌地”發展庭院經濟。2021年,和田地區庭院種植蔬菜9.79萬畝。

  與設施大棚比,庭院小拱棚投入小、生産靈活,在保障群眾“菜籃子”供應的同時,為農民增收打開新途徑。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設施農業近年來發展突飛猛進,目前拜城縣共有蔬菜大棚1370座、庭院小拱棚1.5萬座。開春後,蔬菜育苗在各鄉鎮有計劃地展開,將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0年,新疆啟動實施南疆設施蔬菜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構建現代設施蔬菜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

  兩年來,南疆地區依託豐富的光熱資源,加快蔬菜産業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了深冬以標準日光溫室生産為主、春秋以大小雙膜拱棚生産為補充的“週年生産、均衡供應”生産模式。

  數據顯示,目前,南疆地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由過去佔全疆四成提高到近八成,成為全疆最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産基地。

  技術指導破解種植“疑難雜症”

  2月7日一大早,和田地區民豐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幹部如孜古麗麥提圖爾蓀就來到尼雅鄉光明村村民麥提喀斯木麥提圖爾蓀家的蔬菜大棚裏,手把手進行技術指導。

  大棚裏,一排排一米多高的番茄藤上碩果纍纍,一串串青紅不一的果實飽滿圓潤,長勢誘人。

  “這個小分杈會影響到主幹吸收養分,要把它掐掉。”如孜古麗麥提圖爾蓀蹲下身子,指著一個分杈對麥提喀斯木麥提圖爾蓀説。麥提喀斯木麥提圖爾蓀順手把分杈掐掉,不一會,手裏攥著的分叉就已有一小把。

  “以前種菜,品種不好,産量低,還經常有蟲害,現在技術好,除蟲也用上了誘蟲板,種出的菜更綠色。”麥提喀斯木麥提圖爾蓀種植蔬菜已有6年時間,去年通過大棚種植番茄、黃瓜、豇豆等蔬菜,收入4萬多元。

  便利的技術服務,及時解決了農民田間地頭的“疑難雜症”,促進南疆蔬菜産業步入高效發展軌道。

  為加強技術指導,喀什地區組建了11個“三農”指導服務組、7個農業生産技術服務指導組,圍繞蔬菜集約化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常態化開展點對點技術服務。同時,從山東等國內其他省(區)市聘請蔬菜技術員152名,從脫貧戶等家庭中選聘2135名種植能手擔任村級蔬菜技術指導員,確保蔬菜生産技術服務全覆蓋。

  2021年8月,喀什地區疏勒縣塔孜洪鄉11村幾座大棚的辣椒出現壞葉、口感發苦的情況,村農業技術員月日古麗一籌莫展,緊急向山東援疆“土專家”韓秋亮求助。

  在將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韓秋亮實地檢查、分析,認定這是作物鈣吸收能力弱而導致的,並給出了“植物生長調節劑+補鈣”的解決方案。村民們按照這個辦法給辣椒治療,沒幾天病害就有了明顯好轉。

  如今,在疏勒縣15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像韓秋亮一樣的農業“土專家”人數增至21人。為加大技術支援力度,山東援疆還探索建立起“組團農技援疆+生産基地+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村級産業指導員”的産業援疆模式和“駐在鄉鎮、到田入戶、田間巡診、現場培訓、輻射帶動、精準服務”的農技服務方式。

  “龍頭”引領産業順勢騰飛

  春節前後,聖女果行情看漲,新疆東魯水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衍仕手邊的訂購電話響個不停。

  “品質過硬,訂單量大,産品供不應求。”劉衍仕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來到位於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産業園裏的智慧荷蘭溫室。

  只見佔地7萬平方米的荷蘭溫室裏,水肥一體化設備和大型風機轟鳴陣陣,4米多高的鋼架上爬滿聖女果植株,一串串聖女果在綠葉掩映下,散發著誘人的光澤。

  在這個佔地4711畝的園區裏,648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以及1000座日光溫室大棚已投入使用,帶動周邊不少村民就業。“在這裡上班,收入穩定、離家近,還能照顧孩子。”説起種菜,疏勒縣巴合齊鄉尤喀克斯日勒瑪村村民帕提古麗麥麥提一臉幸福。

  在山東援疆龍頭企業帶動下,疏勒縣蔬菜産業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蔬菜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形成設施蔬菜産業集聚區,帶動當地5.6萬餘人就業。

  一方面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延伸産業鏈條,近年來,南疆地區形成了從選種育苗到栽培管理,再到存儲外銷的完整蔬菜産業鏈。

  “現在是蔬菜育苗的黃金期,這一批苗三月中旬就可上市,到時候又有一筆不小的收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托依堡勒迪鎮色日馬克村的艾則孜阿孜説,去年經營大棚育苗以來,已增收3萬多元,今年他還會培育更多蔬菜苗,讓日子更紅火。

  設施蔬菜産業的興旺,為南疆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他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讓鄉村振興擁有更充足的“底氣”。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7日 02版)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