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系列評論之七|開放辦奧,中華文化與世界多樣文化再次美麗相遇
冬奧系列評論之七
開放辦奧,中華文化與世界多樣文化再次美麗相遇
■中國軍網記者 任旭 張曉君
北京冬奧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是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實踐。在“開放辦奧”的理念指引下,中國言出必行,實現了對世界的承諾,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世界講述著“雙奧之城”的精彩故事。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焰火表演。 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攝
開放辦奧,匯聚的是多方力量,收穫的是全面進步。整個北京冬奧會,從賽事籌備到進入正賽時間,無處不閃耀著開放元素。北京冬奧組委2017年首次開展全球招聘,選聘了一批外國專家參與籌辦工作,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奉獻,引進了一批往屆奧組委的外籍員工在華效力。不僅如此,在籌辦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的六年多時間裏,中國與國際奧會、國際體育單項組織、部分國家的冬奧委會,以及冰雪運動相關的國際專家團隊進行緊密合作,在場館建造、制冰造雪、賽事組織、訓練參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此次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全部7個大項、15個分項的“全項目參賽”,共獲得104個小項194個席位的參賽資格,佔全部109個小項的95.4%。與參加平昌冬奧會5個大項12個分項53個小項相比,增加了冰球、雪橇2個大項,北歐兩項等3個分項,速度滑冰女子5000米等47個小項,參賽小項、運動員數量均大幅提升。從平昌冬奧會約有三分之一的項目在中國沒有展開,到北京冬奧會這“一片空白”被完美填充,這一切離不開擴大開放,向冬季冰雪項目先進的國家學習取經。
開放辦奧,促進多樣文化交流,展示良好形象。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作為冬季全球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不僅是東道主也是參與各方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促進文化交融,展示自身形象,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契機和動力。北京冬奧盛會,既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鮮明的中國印記,更有著交匯融合的文化創新。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運用中國書法的藝術形態,將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現代風格融為一體,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新形象、新夢想。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用流動的明亮色彩線條象徵冰雪運動的賽道和5G高科技,賦予整體形象以“創造非凡、探索未來”的寓意,展現出濃濃的現代科技感。無論是形似遊龍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還是晶瑩剔透、如同披著一件冰雪外衣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無不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冰雪運動的完美結合。
開放辦奧,以冬奧為媒實現“朋友圈”再擴容。作為東道主,中國張開雙臂,熱情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辦共用一屆冰雪盛會。北京冬奧組委選聘的俄羅斯專家尼古拉,在籌辦冬奧高山滑雪測試活動期間,與國內團隊夜以繼日奮戰在延慶小海陀山上,連續一個半月不下山,最終圓滿完成了高山滑雪競速項目造雪壓雪、山地運作等工作。在籌辦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北京、張家口都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培育壯大冰雪産業。在張家口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産業園內,法國MND索道、蘇法格造雪機、瑞士BMF索道、義大利天冰造雪機等一批冰雪裝備知名企業先後落地投産。短短幾年間,中國有超過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必將更大激發世界各地人民上冰雪的熱情,帶動冰雪體育産業、冰雪經濟發展的前景不可限量。北京冬奧會,實現的是中國與世界的共贏,是體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舞。
體育總是在架橋填壑,而非築墻增隔。以開放促合作、以開放促團結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將主題口號設定為“一起向未來”,就是要呼籲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迎接挑戰,發揚奧林匹克精神,以體育團結世界,多邊合作、協同創新,多元融通、普惠共用,多樣互鑒、共同進步,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今,中國以更加自信、開放、多元的形象,敞開胸懷擁抱五湖四海的朋友;世界也將充分感受到和諧、和善、和平、和美的中華文化,看到中國陽光、富強、開放的良好形象。北京冬奧會讓中華文化與世界多樣文化又一次美麗相遇,同時也增添了世界各地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點燃了更多人“一起向未來”的奮鬥激情。多年後回首,這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必將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