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年味中國”系列稿之五:春節為何飲“屠蘇”?

2022-02-02 08: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東西問)“年味中國”系列稿之五:春節為何飲“屠蘇”?

  中新社北京2月1日電 題:春節為何飲“屠蘇”?

  作者 徐皇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飲屠蘇,既是重要的節日傳統,也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符號。何為屠蘇酒,春節為何飲屠蘇?

  屠蘇酒起源眾説紛紜,一説源於割草為藥泡酒以辟疫。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就載,晉時瘟疫四起,“每歲除夜遺閭裏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闔家飲之,不病溫疫。謂曰:屠蘇酒,屠,割也,蘇,腐也。”

  不過,屠蘇酒的起源甚或更早,據傳此酒乃東漢醫聖華佗所創。晉代葛洪就將屠蘇酒稱為“此華佗法”,並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述了最早的屠蘇藥方,包含大黃、川椒、白術、桂心、桔梗、烏頭、菝葜等。這一名方傳承千年,《四時纂要》《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均有載錄,備受推崇。唐代孫思邈稱屠蘇酒“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明代李時珍亦稱“元旦(即今日之春節)飲之辟疫癘”。

  或源於恐懼瘟疫,或源於名醫推崇,春節飲屠蘇的風俗在晉代興起,屠蘇酒也因此得名“歲酒”。這一風俗在唐宋最盛,經明、清、民國流傳而來。經時間沉澱與發酵,屠蘇酒逐漸注入情感與文化內涵,成為重要傳統風俗,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春節“敘事”。

  “屠蘇卯酒紅生暈,紅菜辛盤翠作堆”“相期臘盡屠蘇酒,速享春來苜宿盤”“美哉豐年祥,入我屠蘇觥”,詩家筆下的屠蘇烘托著年味,春節的溫暖與祥和也融進屠蘇酒香。而外,屠蘇酒“少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這一始於晉代的飲用傳統被後人延續,杯光映出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酒中斟滿闔家團圓的喜樂與興旺向榮的希冀。及至清代,飲屠蘇酒被納入國家儀軌,雍正至光緒皆正月初一金盃飲之,行“明窗開筆”儀式,意為除舊布新、祈福天下。

  不同於西方酒神精神對此岸世界的超離,屠蘇酒從誕生就指向現實的社會生活。廟堂上、百姓家,獨特的屠蘇酒經歲月沉澱,融入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飽含民族文化的精神營養,呈現出民族的集體性格。

  可能有人説,近年飲屠蘇的春節風俗漸淡了。的確,現代生活方式與物質生活的豐富影響著春節禮俗,但屠蘇酒並沒有在多樣的選擇中匿跡:國內年味濃厚的地區,海外華人聚集區,日韓等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沿襲著法古的傳統。

  或許可以説,屠蘇酒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伴隨著中華民族千年賡續發展的屠蘇酒,承載著共同記憶與情感,是春節共用團圓、歡樂與祥和的文化圖騰,也是凝係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紐帶。

  屠蘇酒中倒映著中華文化的根脈與源流,訴説著祥和與祝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