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開局十四五】陜西:古絲路起點昂起西部發展龍頭 “新長安”傳承中華優秀文脈

2022-01-22 17:5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開局關係全局,起步決定後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系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央廣網西安1月22日消息 “八百里黃土高坡鬥志昂揚,三千萬鄉黨齊奔小康。”新年已至,翻開2021年的發展答卷,作為西北地區發展龍頭的陜西書寫了精彩篇章。

  2022年1月19日,陜西兩會公佈“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成績單:2021年全省生産總值增長6.5%,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2.9%。

  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秦創原的誕生成為了陜西科技創新落地的孵化器和創新驅動發展平臺。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首次突破萬家,達11396家,排名全國第八位;登記技術合同68950項,成交額2343.44億元,同比增長33.23%;科創板上市(含過會)企業11家,居西部地區前列。

  以《裝臺》為代表的多部陜西影視劇重現了“陜軍東征”的時代氣象,也順勢帶火了西安旅遊,讓這座古城多了幾分煙火氣息。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弘揚光榮革命傳統,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切實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譜寫陜西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借助時代發展的機遇,陜西揚帆遠航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日暮下的西安曲江新區景色(央廣網發 西安曲江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創新“開啟”老陜文化復興的“寶盒”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佈的一項重大考古發現讓世界驚嘆。“陜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這一消息讓陜西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聚光燈。

  如何把冰冷的文物變成實實在在的文旅IP,産生更大的價值?這是陜西文旅領域面臨的現實問題。讓豐富的資源産生疊加效應,“網紅”大唐不夜城初步實現了這個想法。

  大唐不夜城是陜西文旅突圍發展的一個特色招牌。走進去細看,璀璨的燈光、規劃有序的倣古建築、特色的民俗展演,倣若一個大唐盛世的畫卷在眼前徐徐鋪開。

  劉睿是個“新西安人”,前幾年把房子買到了曲江,看中的就是文化産業給城市生活品質帶來的提升。“夜幕降臨,看見大唐不夜城美麗的樣子,我就認定這是我心目中的家。晚上秦腔以及陜西民俗的展示,別有一番感覺,讓人覺得文化就在身邊,觸手可及。”從小生活在湖南的劉睿感慨地説。

  如果説文物是陜西這個文化大省的裏子,那麼近幾年出現的精彩影視劇和精品文學作品,就是老陜文化走向遠方的招牌和面子。

  陜西旅遊集團實景演出《長恨歌》,成為網紅節目(央廣網發 宋雪 攝)

  一部《裝臺》帶火了陜西,這是陜西文學與影視結合的典範。在這部電視劇中,西安古城墻、鐘鼓樓、興慶公園、油潑面、羊肉泡饃等陜西元素讓觀眾印象深刻。

  一句“嘹咋咧”聽著親切。《裝臺》這部電視劇改編自陜西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説。張嘉益、閆妮、孫浩等陜西籍演員地道的“陜普”,為這部電視劇增加了不少本地特色。

  西影集團董事長趙文濤表示:“近年來,西影積極探索新時期西部電影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表達,相繼出品了《裝臺》等近30部影視作品。厚植于陜西豐富的文化土壤,西影人將持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更多優秀作品。”

  為了挖掘陜西文化內容,陜文投集團深度挖掘陜西文化,把“做亮影視”作為核心主業,主投、製作、參投的影視劇超過100部,出品了《大秦帝國》《黃土高天》等多部具有陜西特色、影響廣泛的影視作品。

  成績的取得源於努力與天賦,也來自政策的扶持。陜西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過資金扶持來激活影視創作生産,深層次推動陜西文旅融合。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近年來,陜西文旅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對周秦漢唐文化的深度挖掘,讓陜西誕生了一批以大唐不夜城為代表的文旅産品。陜西文旅在亮點的挖掘上仍需下一些功夫,文旅IP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有待提高。陜南、陜北文旅産業薄弱的短板仍需引起重視。”陜西省社科院文化與旅遊研究所所長張燕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説。

  “‘十四五’期間,陜西文化和旅遊系統將堅持傳承好、挖掘好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特色標識文化,激活文化自信的陜西基因。堅持以文立標,創作更具標誌性的文藝作品,培育更具標識度的文化成果,擦亮文化強國的陜西窗口。”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高陽表示。

  鄉村振興讓小康路上的老鄉端上“鐵飯碗”

  2021年11月中旬的清晨,陽光灑滿秦巴山間。

  家住安康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謝祖菊,走幾步就來到了家門口的社區工廠上班。

  伴隨著清晨柔和的陽光,謝祖菊眼疾手快地將一根根藤條在她手上變幻著各種造型。此刻工廠內像她這樣的職工還有很多人,搬遷戶是他們的共同身份。

  謝祖菊原住于漢陰澗池鎮王家河村七組,這裡距集鎮10余公里。她家裏孩子多、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生活一度過得十分窘迫。2018年,謝祖菊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

  “在這裡打工,多勞多得,雖然收入沒有在大城市高,但是能照顧上家,生活也舒服,比在老家的時候好多了。”謝祖菊説。

  秦巴山區,山大溝深、地質災害頻發、生存條件困難。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2011年5月,陜南地區避災移民搬遷工程啟動。

  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穩,陜西不少地方在搬遷村設立了社區工廠,解決搬遷群眾就業的問題。

  安康移民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企業就業,實現搬得出、住得穩(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謝祖菊所住的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不僅解決了全縣10個鎮691戶2685名易地搬遷群眾的住房問題,還配套建設了電子社區工廠和手工編織社區工廠。截至2021年,陜西累計有超過100萬人開啟了在新址安居樂業的日子。

  社區工廠的設立,讓當地群眾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漢陰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王俠軍在接受採訪時説:“近年來漢陰縣累計開設社區工廠111家,扶貧車間83家,就近就地吸納就業3421人,其中涉及搬遷群眾312人,每年每人平均增加收入2.2萬餘元。”

  脫貧攻堅以來,陜西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始,對陜西而言又是一場“硬仗”。

  古語雲: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面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個未知的難題,陜西從細處著手,從實幹入手,用勤勞與奮鬥做實這項民生大事、要事。

  “為了讓群眾把家門口的飯碗端得更穩,陜西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産業提升行動,推進富平奶山羊等12個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培育食用菌、茯茶等50多個農業優勢特色産業。”陜西省鄉村振興局協調指導一處處長孟隨善説。

  在千陽縣,當地還摸索出了奶山羊全産業鏈升級的新發展路徑和蘋果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千陽模式”。依靠奶山羊發“羊”財,在千陽,不少百姓通過奶山羊養殖實現了增收。而通過産業搭載、土地入股、園區務工、自主建園、育苗銷售等方式,千陽把群眾牢牢地鑲嵌到蘋果全産業鏈條各個環節,推動當地百姓增收,將“小蘋果巧變致富果”。

  産業的興起,帶來了外溢效應。洛川的蘋果、周至的獼猴桃、臨潼的石榴、子洲的黃芪……一個個金字招牌,讓老鄉們的靠農吃農的“鐵飯碗”端得更穩了。

  咸陽市淳化縣的蘋果喜獲豐收(央廣網發 任保軍 攝)

  “群眾苦幹、幹部苦幫、政府苦抓”,這是源自陜西扶貧領域的“三苦精神”,如今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依然很有意義。

  為了讓鄉親們富起來、鄉村強起來,讓幹部幫得更好、政府部門抓得更有方向,陜西新選派第一書記8179名、工作隊員16976名,新增省級參扶單位25家,參與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項工作中,保持了隊伍穩定性和連續性。

  “陜西通過支援發展産業促進就業、鞏固發展社區工廠等就業載體、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等多種方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同時把動態監測和幫扶作為重要抓手,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一個底線’。”在2021年12月27日舉行的全國鄉村振興局長會議現場,陜西省鄉村振興局局長孫亞政專門介紹了推進就業幫扶的先進做法。

  秦創原“解鎖”高品質發展 昂起西北發展的“龍頭”

  清晨時分,火車發車的鳴笛聲打破西安東北邊的寧靜。

  西安港,一個西安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中歐班列“長安號”讓西安和德國漢堡做上了大生意。

  當前,開放不足仍是制約陜西發展的突出短板。

  面對短板,陜西人不等不靠,積極創新、開放思路。借助中歐班列“長安號”,2021年前10個月,陜西進出口總額增長26.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4%;中歐班列開行3203列、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從西安國際港務區駛出的中歐班列(央廣網發 西安國際港務區供圖)

  陜西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建成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基本形成、處在全國第一方陣。

  沒有高品質的創新發展,開放會大打折扣。富有內涵的高品質發展模式,是高品質開放的堅強後盾。對於地處西部地區的陜西而言,創新是一條繞不開的道路。

  在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現場,一個巨大的立體晶片呈現在開幕式現場,“秦創原”的三個大字通過晶片的展現形式亮相。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誕生過周秦漢唐等王朝的陜西,如今站在新的歷史時期更應該做好創新。

  在2022年1月19日召開的陜西“兩會”現場,“創新”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

  “創新是當前陜西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破解當前發展難題的關鍵所在,也是優化結構、培育新動能的關鍵所在。”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劉迎軍表示。

  陜西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機構、2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業技術人才在百萬以上,兩院院士數十位,在人工智慧、空天科技、新材料、增材製造、生物育種等領域優勢明顯。

  目前,陜西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還不夠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偏低,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還不充分,創新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發展優勢。

  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關鍵是如何激發人的創造才能。這也是擺在陜西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最大難題。

  秦創原是陜西專門打造的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平臺,也是陜西破解人才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暢通科研人員的流動通道,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優化人才評價機制,搞好人才服務,把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是陜西對秦創原提出的要求。

  秦創原農業板塊展示(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去年陜西引漢濟渭研究中心進入秦創原後,與多所高校合作,解決了工程沿線巡查無人機的動力難題,高校的科研也走向了應用,實現了多贏。

  秦創原引漢濟渭研究中心主任孟晨表示,秦創原引漢濟渭研究中心成立後,串聯起了上下游産業鏈,有秦創原這樣“塔尖重器”的引領,必將持續釋放“高地效應”,激發企業創造活力和高校的科研潛力。

  陜西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是:創新能力大幅增強,創新型省份全面建成,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成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借助秦創原這個“鑰匙”,陜西實現這個目標,不難。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為了讓秦創原這把“鑰匙”更好用,陜西從細處入手專門提供了《政策包》,主要涵蓋科技人才、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等5大類共70條措施。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科研實驗(央廣網發 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供圖)

  經過一年多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框架基本形成,設立規模2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常態化舉辦路演活動130多場,115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並註冊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2.3%,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

  秦創原的建成是陜西依託科技和人才資源推動全省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圍繞高品質發展,陜西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發揮秦創原等平臺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碳中和裏“裝著”北方能源大省的未來

  陜西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産量穩居全國第三。而榆林的煤炭産量佔陜西的70%以上。

  從2010年前後開始,依靠能源經濟的優勢,榆林經濟總量躍居陜西第二。但能源經濟也給榆林帶來了諸多困擾,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模式粗獷,産業附加值低,經濟受能源價格影響大。

  在國家明確提出“雙碳”任務目標背景下,如何加快能化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型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榆林這座傳統能源大市急需破解的難題。

  陜西榆林高端煤化工産業(央廣網發 胡少鵬 攝)

  榆林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榆林市市長張勝利給出了答案:榆林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聚焦高端化工、高端裝備製造等主攻方向,按照“優煤、穩油、擴氣、增電、強化工”的思路,全面加快能化産業技術和産業鏈升級,蹚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

  榆林的碳中和是陜西能源經濟轉型發展的縮影,更是高品質發展的真實寫照。碳中和背後體現著陜西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大戰略。

  “‘十四五’陜西能化産業提出了能源開發向創新高效轉型、能源利用向燃料原料並重轉型、能源消費向多元低碳轉型,化石能源向全産業鏈高端化學品延伸、清潔能源向可再生合成燃料和儲能延伸的總體思路。”陜西省發改和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何鐘介紹。

  “一年多來,陜西在高品質發展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總窗口、佈局一批高品質發展支撐項目、推進央企進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推行‘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等。這些措施有力地激發了新動能、增強新活力。”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剛坦言。

  榆林的現代化井下採煤現場(央廣網發 胡少鵬 攝)

  成績顯而易見,問題也是擺在眼前。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欠發達仍是陜西基本省情,發展平衡不充分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不強。總而言之,陜西高品質發展任務艱巨,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步便是退步。

  陜西的發展代表的是西部地區發展的一種模式,對於西北地區高品質發展有引領示範的重大意義。

  對於陜西未來的發展,吳剛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目前,陜西要抓住‘雙碳’戰略實施機遇,加大佈局煤基高端能化、碳中和等項目,打造高端低碳高附加值能化産業集群;聚焦産業鏈、要素鏈的融合,加速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新動能規模實力壯大。”

  好風“秦”借力,揚帆正當時。借助時代發展的“好風”,陜西將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書寫更多別樣的精彩。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張偉

  編審:胡苗苗 李曉冉

  視頻:舒隆煥 呂治坡(實習記者)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