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職業教育法如何護航職教走上“坦途”

2022-01-19 09:22: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優化職校生升學就業的社會環境、促進職教與普教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被寫入草案——

  職業教育法如何護航職教走上“坦途”

  本報記者 張偉傑

  閱讀提示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修改職業教育法將著力解決職業教育領域突出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礎。職業教育法草案進一步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其中優化職教學生升學就業社會環境,加大對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企業的激勵等備受關注。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正在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1月22日。

  草案中“優化職業教育學生升學就業的社會環境”的內容引人關注——草案提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錄、招聘技術技能崗位人員時,應當明確技術技能要求,將技術技能水準作為錄用、聘用的重要條件”。

  法律大修 “劍指”職教領域突出問題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在介紹初次提請審議的職業教育法草案時曾表示,修改職業教育法將著力解決職業教育領域突出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礎。

  2021年6月,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該修訂草案的主要內容包括:明確職業教育的內涵、定位、實施原則和體系框架,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強化政府統籌和行業指導職責,發揮企業職業教育主體作用,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多元辦學。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社會評價體系,提升職業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健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營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支援和保障等。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不論是強化政府統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還是健全社會評價體系,提升職教品質、水準,以及健全職教經費投入機制,加強對職教的支援保障等內容,都是衝著解決職教領域的現實問題而來。而且,修訂草案的內容還在不斷地完善。

  2021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進行了二次審議。草案二審稿進一步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優化職教學生升學就業社會環境,加大對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企業的激勵等是此次草案的幾個亮點。

  修訂草案提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修訂草案還進一步明確對積極開展職業教育企業的支援和引導措施。增加規定,對産教融合型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支援,享受稅費優惠。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

  搭建職教與普教的直通車

  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二審稿第十七條提出:“國家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學分、資歷以及其他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

  這條內容被認為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有利於破解義務教育後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壁壘,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過程中,龔建明委員建議搭建好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直通車,推進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試點,繼續擴大專升本規模,實施中高職貫通培養,健全職業培訓,初步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讓職業學校的學生能升學有門路、就業有保障。

  “建議對該規定進一步細化,避免出現‘軟法’傾向。”劉修文委員説,“例如增加規定促進‘本科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相融通,鼓勵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以聯合培養的方式開辦本科職業教育專業,並明確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在聯合辦學中根據各自優勢分別承擔相應的培養任務,明確各自應享有的權利與履行的義務等。”

  丁仲禮副委員長進一步提出,草案第35條關於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的規定比較重要,建議這條內容同第17條關於“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的融合互認”的內容有所呼應。

  丁仲禮説,如果要促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學習成果的融合互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課程設置上要有通識教育的課程,不能僅僅是技能教學課程。所以建議第35條中增加一句“注重通識課程教學,為職教和普教融合互認奠定基礎”。

  呼籲平等就業 期待消除“歧視性門檻”

  “優化職教學生升學就業社會環境”是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二審稿中備受關注的一個內容。

  為優化職教學生升學就業社會環境,修訂草案提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錄、招聘技術技能崗位人員時,應當明確技術技能要求,將技術技能水準作為錄用、聘用的重要條件。

  對這一內容,有網友直言:“如果真能落實好職教生的就業,那家長也不會排斥職教了”。

  龐麗娟委員説:“職業教育學生和畢業生未來的前途問題,他的升學、就業、職業發展,是我們職業教育能否真正改革發展、能否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或者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百姓對教育是否滿意的關鍵。”

  “如果不能真正破解職教學生發展前途問題,職業教育怎麼發展?一定要讓這一條落地,才能符闔家長和社會的期望。”龐麗娟委員建議增加規定:“不得在升學、就業、職稱等職業發展方面對職業學校畢業生設置歧視性門檻”。

  吉炳軒副委員長建議學習借鑒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好經驗。他舉例説,芬蘭致力於打造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同時建立技能預測體系,有針對性地進行招生和選擇教育內容;瑞典倡導採取“邊學邊幹”的做法,把職業教育同生産、職場無縫對接,在學習中就參與實幹,在實幹中進行教學;英國推行“學徒學位制”,致力於打通學術與技能的邊界,職業教育畢業的學生同其他大學一樣可獲得同等的學位,受到同等的待遇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