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措並舉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2022-01-17 09:2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多措並舉確保群眾溫暖過冬(金臺視線)

  供暖工作關係千家萬戶,受到社會公眾廣泛關注。這個冬天,老百姓家裏溫度是否達標?保障供暖過程中還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連日來,不少讀者紛紛來信來電,針對保障供暖工作談經歷、提建議。

  進一步優化供暖設施規劃設計,加強對管網的維護和改造力度

  前不久,本報讀者來信版和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聯合開展“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意見建議徵集活動,收到不少與供暖問題相關的來信和留言,其中大部分都是反映室溫不達標的問題。河北讀者高雲説:“我家暖氣經常不熱,遇上降溫天氣,家裏還得開空調。”青海讀者王會中反映:“從2016年我家搬進小區以來,暖氣就一直不熱,室溫還不到15攝氏度,家裏一直冷颼颼的,希望能夠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調查了解到,造成居民家中“暖氣不暖”的問題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換熱站、供暖管道等硬體設施存在缺陷和不足,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據山東讀者楊小軍反映,最近幾個供暖季,他家的室溫往往都達不到標準,“我們向供熱公司反映過這個問題,供熱公司説是因為小區建設比較早,當初設計的供暖管道管體細、流量小,再加上年久失修,導致居民家裏的暖氣不熱。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徹底的管網改造”。

  還有群眾反映,當初小區在建設的時候,將供暖管道安置在了墻體內,卻沒有預留檢修口,如果需要檢查維修管道,就必須砸破墻體。“要麼破壞房間墻面,要麼繼續忍受低溫。當初管網規劃設計上的缺陷,如今真叫人進退兩難。”一位居民説。

  除了規劃設計上存在不足,一些地方的供暖管道還存在後期維護不到位的問題。地暖管道結水垢、分水器供水前端過濾器堵塞等問題,都是造成導熱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黑龍江讀者叢女士反映,供暖開始後,家中地熱溫度一直很低。街道辦與供熱公司工作人員來到她家中進行檢查,發現是管道堵塞的原因,於是進行了濾網清洗、系統排氣等作業。很快,室溫順利提升到20攝氏度。叢女士建議:“隨著時間推移,管道故障、老化等問題難以避免,建議供熱公司統籌安排,定期對管道進行‘體檢’,避免小隱患拖成大問題”。

  還有一些群眾家中暖氣片熱乎乎的,可室溫卻總是上不去。內蒙古的郭女士説,自家客廳、臥室的暖氣片摸起來都很熱,可是室溫卻總在15攝氏度左右,供熱公司的工作人員多次來檢修過,管道、暖氣片都不存在問題。“工作人員説,是房屋本身保溫性能有問題,影響了供暖效果。”郭女士説,自家小區屬於老舊小區,沒有外墻保溫層,墻體保溫效果不理想,“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讓老舊小區暖和起來”。

  提升服務品質、加強溝通協調,合力解決好居民供暖問題

  “如果供熱企業、物業、小區態度積極,與居民充分溝通,相信會對解決暖氣不熱問題有所幫助。”甘肅讀者馬力康在來信中説,暖氣不熱的原因很複雜,有些還涉及管網升級、小區改造等大工程,問題一時半會兒不好解決,而供熱企業、物業等消極敷衍的態度往往加劇了群眾對供暖問題的不滿情緒。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供暖管道跑冒滴漏等一般性故障不難解決,但有些供熱企業在處理群眾報修訴求時反應遲緩。遼寧讀者安先生説,供暖季開始時,家中供暖管道遲遲沒有通水,他向供熱公司反映了很多天,才找到人到府維修,“一開始,供熱公司提供了一個受理本片區維修的手機號碼。可我打了幾次,一直關機。後來,我輾轉聯繫到了供熱公司的上級單位,這才找到人解決了問題。本來是件小事,解決起來也不難,卻因為找不到責任人耽擱了這麼久,供熱企業的服務態度有待改進”。

  山西讀者呂平原是一位社區工作者,曾參與某老舊小區的“三供一業”(即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改造工作。據他介紹,老舊小區進行供暖改造時,因為涉及人員多,往往需要居民集體決策,如果缺少互信、溝通不暢,經常會引發矛盾糾紛,阻礙改造工程推進。“老舊小區供暖改造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居民意見不統一,對於改造方案、資金分攤等問題,大家經常産生分歧。如果有強有力的業委會或者信譽良好的物業公司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就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呂平原説。

  遼寧讀者孫一鳴説,2021年,他所在的小區進行了供暖改造,主管道建設完成後,入戶管道的施工卻陷入停滯,“主要原因還是大家改造的意願、積極性不盡相同,有些住戶不願意管道穿過自家房間,還有些住戶長期在外、聯繫不上。結果供暖季開始的時候,管道改造工程還沒完工,小區也沒能及時供上暖。後來,還是街道和社區出面協調,才最終確定了方案。”

  “冬病夏治”、未雨綢繆,積極探索解決之道,辦好民生實事

  “這幾年,許多城市都改變了原來固定時間供暖的模式,開始實行‘看天供暖’,以氣溫作為判斷是否開始供暖的標準,供暖工作變得越來越精細化。”河北讀者馮毅説。供暖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大事,近年來,針對群眾反映的硬體、服務等方面問題,一些地方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形成了值得借鑒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比如針對供暖設施故障問題,一些地方採用“冬病夏治”的辦法,在非供暖季節開展走訪、排查,積極了解群眾訴求、排查風險隱患,實現從“投訴即辦”向“未訴先辦”的轉變。北京市在開始供暖之前,城市管理部門和供熱企業就對老舊小區供熱品質予以重點關注、加強巡檢,備足配件和備用設備,完善應急預案和搶險隊伍建設,以應對極端天氣、設施故障等突發情況。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23家供熱企業組織職工2000余人,對供熱轄區內的5.5萬餘戶居民走訪調研,了解居民家中實際室溫,對室溫不達標的區域及時搜尋原因、制定方案、源頭解決。

  一些地方將供暖改造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內容,要求將尚未開展集中供暖的小區儘快接入管網,對年久老化的管網進行維修升級。“管網一旦鋪設完畢,再要進行大幅調整,成本會比較高。因此一定要事先做好詳細規劃,處理存量問題的同時減少新增問題。”呂平原説。

  供熱企業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水準,直接影響著群眾滿意度、獲得感。河南讀者謝雨薇建議:“部分企業回應訴求遲緩,久拖不決,建議採取措施督促這些企業提升服務品質。”

  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了供熱企業“紅黑榜”制度。在採暖期結束後,對所轄區域的供熱企業進行考評,並在政府網站公示考評結果,定期通報供熱情況。對群眾反映強烈、投訴量高、溫度不達標的供熱企業調整供熱指標,督促其提高供熱品質;對造成大面積停熱帶來嚴重後果的供熱企業卸載供熱負荷;對引發嚴重社會事件的供熱企業,取締其資質,清退出供熱市場。

  (趙一峰參與采寫)

  本報記者 沈童睿 張藝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