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西安網評:有文化的民族走得遠

2022-01-16 17:41:00
來源:西安網
字號

  春節是中國最大、最隆重、最團圓的節日。據史料記載,迄今已過了四千多年。春節吃的是肉、喝的是酒,穿的是新衣、戴的是新帽,貼的是福字、春聯,扭的是秧歌,踩的是高蹺,走的是親戚,猜的是燈謎種種,種種。你説這裡的哪一項,不是文化?不是文化的延續?

  四千多年前發生了什麼,四千多年中發生過什麼,甚至很多東西,就連考古學家都説不上來。而年,就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又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幼童,一步步緩緩向我們走來;這一切,歸功於年是一種文化。年是一種文化形式,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文化記憶,一種文化傳承;四千多年的日轉星移,四千多年的歲月更替,讓年成為了剪不斷的中華文脈。

  年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把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在了一起,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五千年的文脈,照亮我們走向復興、走向未來的道路。於是,就是道路曲折,就是充滿艱險,就是坎坷不平,就是驚濤駭浪,也阻止不了我們走向復興、走向未來的信心和勇氣。“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使人自信堅強,文化使人堅韌不拔,文化使人精神富有,文化使人砥礪前行,文化使人更加深沉,文化使人更有厚度。有了文化,才能“讓我們一起向未來”;沒有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文化自信,一個民族不可能行穩致遠,不可能長盛不衰。

  年之所以越過越紅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激活了傳統文化。年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文化延續,一種文化創新,更是一種民意,一種能凝聚起十四億中國人力量、達成全民族共識的文化基因。春節前夕,有群眾貼出這樣的春聯:“雪梅映紅中國夢,紫燕銜綠萬家春”;在異國他鄉,旅美華僑寫下這樣的心聲:“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中國夢蘊含的文化意蘊,極大煥發出中華民族“團結如一人”的歸屬感和向心力,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就這樣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讓現實更加精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華文化是一本百科全書,為我們提供了書寫記事文字,為我們提供了精神食糧,為我們提供了道德規範,為我們設立了是非標準,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力量。有道是: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脈中有我們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我們民族的志氣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部精華,既包括氣象萬千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等實體,也包括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等人文精神,還包括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等傳統美德,陪伴了我們幾千年。不敢想像,假如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多麼乏味,多麼單調?

  有人把中華傳統文化比作人的血脈。是因為她像“人體內流通血液的脈絡”一樣,為人們和後人提供了生存、發展、復興的養分、思想、精神。假如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承上接下,假如沒有了中華文脈的血脈相連,在通向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將會變成瞎子、聾子,將會迷失前行的方向。文化給了中華民族前行的力量,使我們走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宣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中華文化,記載了幾千年曆史,這是自信的底氣,是我們創造新輝煌的理由。中華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有了文化復興,才能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

  唐劍鋒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