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座主媒體中心,如何打造冬奧記者之家

2022-01-07 20:19: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冬日暖陽,透過玻璃幕墻,照進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賽時,這裡將成為來自全世界媒體記者的“冬奧之家”,關於這場冰雪盛會的訊息,將從這裡傳遞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1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媒體工作間,同正在做準備的國內媒體記者代表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在媒體工作間,習近平同正在做準備的媒體記者親切交流。他希望國內外媒體和記者深入報道,講好各國奧運健兒激情拼搏的故事,講好中國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體、生動地把北京冬奧盛會傳到全世界。

  習近平強調,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主媒體中心,把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整合起來,統籌賽事服務功能和賽後會展功能,做到了綠色辦奧、節儉辦奧。

  與往屆奧運會不同的是,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主媒體中心“相容”了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兩大重要的非競賽場館。兩座場館“融為一體,和而不同”,不僅進一步集約空間,提高運作效率和服務水準,其中配備的一系列專業設施,也最大限度為各路記者提供了便利而高效的工作條件。

  主新聞中心區域,470個工位、860個儲物櫃已安置妥當,4個新聞發佈廳靜候著繁忙時刻的到來。冬奧會賽事密集,採訪時遇到分身乏術的情況怎麼辦?不用擔心,奧林匹克資訊服務保障系統將所有資訊匯總、實時更新。無論在哪個場館,都能看到各個新聞發佈會的直播。國際廣播中心匯聚了各競賽場館的賽事傳播信號,即時傳送到世界各地,讓全球“同步感受”北京冬奧會的盛況。

  從空間佈局到運作優化,集約整合之後,主媒體中心的工作流線更加清晰,同時滿足無障礙需求,實用性突出、功能性加強,契合了國際奧會為奧運“瘦身”的改革思路。

  可持續發展,是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設計建設過程中始終遵循的理念。選址經過反覆論證,最終結合新建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最大化實現節儉辦賽。

  2019年1月24日,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開工,僅用34個月便高標準、高品質完成建設任務,分別於2021年7月和11月如期交付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和北京冬奧組委。

  漫步在這座冬奧會的“記者之家”,一流的設施、先進的技術和資訊系統、便捷的交通和貼心的食宿安排已基本就緒。從防疫措施到餐飲服務,“智慧冬奧”的元素體現在各個環節之中。

  1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察看智慧餐飲設備運作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在智慧餐廳,“機器人師傅”擔綱主角。無論想吃中式煲仔飯、東坡肉還是西式的漢堡、意式肉醬面,漢堡機器人、炒鍋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小吃機器人等百餘臺“大師傅”各有分工,無所不能。寫稿趕時間?從加熱麵包、煎肉餅到配搭生菜、醬汁,漢堡機器人20秒便可搞定。採訪回來晚?餐廳24小時運作,保證了忙碌的記者隨時吃到暖心的飯菜。

  防疫工作也少不了機器人參與。巡遊、送物、紅外感應、臭氧消毒……賽時,主新聞中心將採用閉環管理,平均每天接待約5000-6000名註冊文字攝影記者和持權轉播商,防疫工作的“硬指標”將確保以專業、有溫度的服務支撐起一張“安全網”。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腳步臨近,各路媒體的“新聞比拼”也即將開啟。展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傳播“卓越、友誼、尊重”的奧林匹克價值觀,無數精彩的故事將在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舞臺上演,也將通過媒體向全世界傳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為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寫下新注腳,還將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多樣文明交流互鑒。

  一個自信開放的中國,將為奧林匹克運動翻開全新篇章。

  統籌:趙嘉鳴

  撰文:季芳、劉碩陽

  策劃:杜尚澤、薛原

  照片:新華社 (拍攝:謝環馳)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