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裏的建議“走進”中南海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日電 題:小村裏的建議“走進”中南海
新華社記者朱文哲
帶領村民一起修建農家樂、創辦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吸引電影攝製組進村拍攝……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恩格貝鎮蒲圪卜村,説起村支書李電波,村民們個個都豎起大拇指,每個人都有誇不完的話。近兩年他們聊天的話題裏又多了一條,那就是李電波的建議“走進”中南海,寫入黨的“十四五”規劃建議。
1983年出生的李電波是陜西省丹鳳縣人,從內蒙古大學畢業後考取了大學生村官,2009年來到蒲圪卜村工作。在參加工作的這十多年裏,他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村裏的老年人。
李電波回憶説,剛來蒲圪卜村時他是村主任助理,當時正趕上國家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天的工作都是圍繞村裏的大爺大媽展開。多年來,蒲圪卜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都在75%以上,如何做好村裏老年人的工作,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過去村裏的婦女、兒童和老年人都是留守人員。”李電波説,“後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婦女兒童大都跟著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進了城,或是務工,或是上學,只有老年人還留在村裏生活,所以農村地區養老問題必須要做得紮實。”
説起留守老人,李電波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在外工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家的爸媽。”李電波説,自從考上大學離開家,每年只有春節這樣的長假才能回陜西老家看看,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就更少了。“爸媽歲數一天比一天大,兄弟姐妹都在外打工,老兩口在家有事的時候更多是靠村裏鄉親們幫忙。”
一面是自己在基層工作中經歷的現實,另一面是老家的父母面臨的養老問題,由此,“農村互助養老”的想法開始在李電波的心裏萌發。
2020年8月,五年規劃編制史上的首次“網路問計”收到了上百萬條網民意見建議,這其中就有李電波以網名“雲帆”留下關於“互助性養老”的建言。
在李電波看來,農村互助養老就是在農村老年人口聚集的區域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公共食堂、公共宿舍,讓有意願的老年人可以免費生活在一起,讓年齡稍小、有能力的老年人照顧年齡較大、自理能力弱的老年人,形成“今天我照顧他,明天你照顧我”的互助養老模式。
“政府財政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吸收愛心捐贈,讓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樣既可以不斷提升和改善無收入來源老年人的生活,還能有效盤活老年人家中的土地,村裏可以有效整合土地資源發展生産,對鄉村振興工作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李電波説。
讓李電波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建言真的被列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這是開門問計的過程,更是發揚民主的過程!”每每説到此,李電波的激動之情就難以言表。
近年來,蒲圪卜村的村民參與村裏大事小情的積極性很高,村裏的微信群也成為大夥建言獻策的重要途徑。“不管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是我們村裏的基層政務,每一條政策制定的背後都有群眾的積極參與,都‘沾著泥土、冒著熱氣’呢!”李電波説。
2021年11月,一座2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在蒲圪卜村建成並投入使用,每天都有60多位村裏的老年人在這裡活動消遣。“這是我們村探索農村互助養老的重要一步。”李電波説,“我們有信心,讓村裏的老年人都能安享舒心愉快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