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農業向新 鄉村提質

2022-01-03 10:4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一元復始話農桑。當日曆翻至2022年元月,河北的小麥正分蘗越冬,川渝的油菜已現蕾抽薹,東北的黑土正冰凍靜謐,華南的果蔬已五彩斑斕。

  新的一年,相同的是,農民又將延續從種到收的忙碌,鄉村繼續滋補人們的胃、涵養人們的肺、撫慰人們的心,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腳步不停歇;不同的是,“三農”會有許多新變化——富裕之後,消費者更關心農産品的量怎麼保、質如何提;務農的同時,農民關心自身增收怎麼持續,鄉村建設有啥動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二年裏,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迎面而來。各地將著力推進糧食生産穩面積提産能、産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鄉村建設穩步伐提品質、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後勁。

  米袋子菜籃子更充實

  對14億人來説,只有農業穩産增産,才能保供糧油肉蛋奶果蔬,米袋子、菜籃子的充實皆繫於此。

  擴種大豆和油料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新一年農業調結構的重點方向。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將把擴大大豆油料生産作為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抓好東北四省區大豆面積恢復,支援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加快推廣新模式新技術,逐步推動大豆玉米相容發展,多措並舉擴面積、提産量。

  由於作物生長規律,大豆與玉米天然存在爭地問題。既要保玉米,又要保大豆,需要技術創新。記者了解到,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已被列入農業農村部2021年114項主推技術之一。該技術集高效輪作、綠色增收于一體,為提高大豆産能提供了新途徑。

  新修訂的種子法將於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種業振興行動有望加快推進。不僅“國家隊”將持續開展四大糧食作物育種聯合攻關,“地方隊”也在發力區域特色品種研發。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井岡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培育蘆筍新品種,建成“育繁推一體化”基地。經過科企合作,吉州區自主研發21個蘆筍品種。

  按照規劃,2021年和2022年將分別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説,要提高建設標準和品質,健全管護機制,促進農田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著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全面開展耕地品質提升行動。

  農村迎來更多新業態

  農業的功能是什麼?“為國人增糧、為農民增收、為百姓添綠”,一位老農業人的回答讓人難忘。過去,只注重農業的生産功能,生産功能中又過於強調數量。而農業的功能不僅是生産,還有生活、生態功能,農村的價值不僅是保供給,還要保收入、保生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只有把現代産業理念引入農業農村,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

  由“原”字號到“精”字號,由農區變景區,順應農業農村多種功能多元價值的要求,各地近期紛紛出臺産業規劃或指導意見,以加工業帶動“接二連三”,以休閒農業帶動“隔二連三”,使農業成為“有文化説頭、有休閒玩頭、有再來念頭、有發展奔頭”的産業。“如果僅停留在從枸杞到枸杞的産業形態上,那枸杞就只是寧夏特産;只有將其吃幹榨凈,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向産業延伸要效益,才能成就鄉村産業。”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有龍説。

  農業的“土氣”與物聯網的“洋氣”相結合,鄉村産業因勢而變。數字農業的神奇之筆配以農村雙創的飄香之墨,吸引著消費者。在今日頭條發起的“山貨上頭條”項目中,農村電商達人將鄉村好物和山野生活展現給大眾,農産品種養、加工流程清晰可見。在新農人與消費者互動的同時,更多優質農産品出山進城,走向大江南北。農業農村部資訊中心主任王小兵認為,伴隨數字技術向“三農”領域加速滲透,直播電商、農旅直播等新業態將持續掀起熱潮。

  “方向是培育現代富民鄉村産業體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雲説,要以本土化為重點,推進鄉村産業多元化、綜合化、融合化,培育特色優勢和區域品牌。在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鼓勵農産品加工業、流通業和農村服務業重心下沉,推動涉農産業鏈將主要就業增收機會留在縣域、鄉村,讓涉農産業鏈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民。

  宜居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從山東蔬菜大棚裏的菜農到海南天然橡膠林中的膠農,從天山腳下棉田的棉農到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無不感受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力度,感受到鄉村發生的可喜變化。歲末年初,採訪過的多位農民在微信上跟記者感嘆,如今的農村,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都有很大改善,人們有地種、有事幹、有錢賺。他們期待,“旱澇保收、生活無憂、山清水秀、尊老愛幼”的美好鄉村圖景加快到來。

  對很多城中村、城郊村的農民來説,步入2022年後,財産性收入可能更多了。一方面,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基本完成,農民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可以享受到股份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將繼續穩妥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更好盤活農村資金資源資産。

  “農村戶口含金量會更高”,這是許多農民的感受。目前,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村宅基地改革逐步破題,可以預期,改革紅利必將逐步釋放。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説,憑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在城鄉間有序流動。農民工選擇進城落戶,並不因此喪失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同時可以享受漸進式的城市公共服務。

  鄉村建設行動方案即將印發,2022年鄉村建設將全面推開。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説,要務實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確保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於當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農民收入增速。鄉村建設方面,抓好農村廁所革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治理方面,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創新經驗。社會事業方面,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大力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新的一年,“三農”前景可期。(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張亞靜]